•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4 23:51:30 股吧网页版
第五批CCER方法学出炉 房地产、氢能等迎碳资产风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图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房地产、氢能等项目可以开发碳资产了!

  10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五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涵盖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6个新领域,至此CCER重启后的新版方法学数量已达19个。

  不仅是方法学扩容提速,有消息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制修订工作规则和技术要求》正在制定,即CCER方法学体系。对此,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目前CCER方法学体系已处于构架的阶段,2025年底或者明年会发布。明确哪些领域的项目纳入、哪些不纳入,并设立相应标准。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建设亦迎来新进展,在两周前的9月30日,第四批CCER方法学刚刚“出炉”,涉及规模化猪场粪污沼气回收利用、滨海盐沼植被修复、海草床植被修复3项内容。10月11日,国家认监委发布了第二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决定。

  多位受访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始终是生态环境部推进方法学工作的核心原则,当前CCER方法学更加多元化、更加与产业结合、减排覆盖的温室气体更广泛、覆盖维度逐步向消费端过渡。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工具,正在向多元化、系统化方向演进,未来CCER将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至8月25日,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成交额超过2.1亿元。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企业对CCER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当前CCER供给相对有限。在供需两端的共同作用下,CCER成交价格较高。

  房地产等行业迎碳资产风口

  10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6项方法学的征求意见稿,分别是既有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与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提升,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工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淤地坝碳汇,电气设备六氟化硫回收和净化,以及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供暖。

  这是CCER方法学中首次涉及建筑节能领域。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友绿智库创始人黄俊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方面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

  黄俊鹏对记者分析,该方法学的适用范围呈现 “窄而精” 的特点,仅聚焦“既有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与HAVC系统”这一核心减排领域,通过 “建筑类型限定、技术措施清单化、主体资质绑定、数据合规要求” 四大约束,确保CCER开发的精准性与减排量可信度。

  该方法学利好哪些企业?黄俊鹏表示,公共建筑方法学有24个月的基准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无硬性建筑年龄限制(如无建成年限门槛),仅需满足改造前已连续稳定运行24个月且改造前节能设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这两个条件。”无论建筑建成2年、5年还是20年,均可纳入该方法学的CCER开发范围。

  黄俊鹏分析称,从建筑类型来看,适用该方法学的建筑需同时满足 “建筑是公共类型、技术在附录A清单内、主体有产权/授权、数据联网合规” 四大条件,政府/国企办公建筑、学校、医院、规模化商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场景。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探索起步较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推出绿色建筑一星、二星、三星评级体系,也有相关机构开发绿色建筑保险,但此前因未能形成闭环且存在额外成本,推广进程缓慢。如今,绿色建筑项目可核算CCER后获得更多支持,湖州、青岛、广州等多地已推进相关工作,部分地区还建成零碳社区。

  “需注意的是,零碳社区建筑因缺乏有效激励,市场参与热情不高,当前针对建筑领域的激励政策落地,不仅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也将助力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施懿宸对记者介绍。

  王乃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CCER建设在保障减排量质量的基础上,充分采取措施简化开发流程、降低开发成本,鼓励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减排量通过市场获得收益激励。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互补衔接。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年度应清缴配额量不超过5%。企业和个人也可以购买CCER抵销自身碳排放,履行社会责任。”王乃祥表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企业对CCER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当前CCER供给相对有限。在供需两端的共同作用下,CCER成交价格较高。

  北京绿色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3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3193117吨,累计成交额267226957.94元。

  方法学覆盖至消费端

  多位受访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19个CCER方法学的发展呈现清晰阶段性特征。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同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五批方法学发布的速度较快,距上一批仅十余天。不仅如此,自2024年CCER市场重启以来,直至第五批6个方法学发布,我国管控的7种温室气体中,方法学已覆盖4种(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16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专业领域中,现有方法学覆盖了8类,整体进度已达半数,推进效率显著。

  施懿宸介绍,早期从离岸风电、地热、林业碳汇等绿色领域推进,中期涉及公路隧道照明节能这类体量不大、难定义行业属性的领域,近期则明确覆盖油气、建筑、化工行业及畜牧业排泄物相关甲烷沼气领域。从逻辑来看,早期领域本身具备“绿色”属性,而近期聚焦的方向核心是“高碳转低碳”转型,能让真正落地转型的主体受益,标志着相关工作进入新阶段,从支持“本身绿”转向推动“高碳领域变绿”。

  随着方法学的密集发布,怎样理解当前方法学的扩容路径?体现了怎样的发布逻辑?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成熟一个发布一个” 始终是生态环境部推进方法学工作的核心原则,而当前CCER方法学呈现三大显著特征。其一,项目类型从过去以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为主,转向更趋多元化的方向,且与产业结合愈发紧密,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更广泛覆盖产业发展中的减排需求。

  “其减排覆盖的温室气体从过去单一的二氧化碳,拓展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多种温室气体,凸显推动多种温室气体同步减排的战略考量。”孟兵站表示。同时,方法学覆盖维度从过去偏重生产端,逐步向消费端过渡,例如新增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方法学、建筑能效相关方法学,均聚焦消费端减排场景,填补了此前消费端减排领域方法学的空白。

  吴宏杰对记者表示,此次方法学覆盖范围更广、涉及层面更大、优先支持额外性突出的减排产业发展、碳减排与碳消除并重。“此前方法学多聚焦碳减排,随着甲烷、六氟化硫等碳消除相关领域被纳入,CCUS这类初期技术不成熟、收益性弱的碳消除方向的技术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6个方法学均免于额外性的论证。对此,吴宏杰对记者强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已明确我国温室气体项目需具备真实性、唯一性、额外性。当前方法学“免于额外性论证”,是因所选行业额外性本身突出,并非放弃该原则,恰恰是重视额外性的表现。

  “若忽视额外性,项目就不是纯粹的碳减排项目,且随着《巴黎协定》的推进,未来随着国际碳市场的融合,国际合作中我国项目便会遭受质疑。”吴宏杰预判,未来方法学将会是免于论证与论证并行。整体来看,方法学加速落地不仅为碳市场注入活力,更将推动更多行业主动参与减排,未纳入领域也将积极申报方法学,释放出碳市场建设与产业低碳转型的双重向好信号。

  年底CCER方法学体系有望公布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目前方法学体系尚处于构架的阶段,争取2025年底或者明年会发布。

  “我认为国家需要建立方法学体系,明确哪些领域的项目纳入、哪些不纳入,并设立相应标准。”张希良对记者表示,生态环境部今年部署了相关课题研究,已委托碳交易专业委员会,联合约二十家单位共同构建方法学体系。该体系旨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针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基于国家战略需求、项目额外性、数据质量与管理可行性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后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引导方法学开发者依据体系框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随意性。

  张希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方法学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两家或多家单位开发方法学体系内的同一类型的方法学,则可依据方法学本身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筛选。方法学体系具有动态调整特性,未来将定期进行更新。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部长张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常态化的方法学制修订研究工作。但随着方法学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新的问题也将逐渐产生并亟待解决。比如,比如各领域或技术应用方向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定期跟踪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相关行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情况、已发布方法学的应用情况,制定方法学及时修订或退出的工作程序,或考虑建立方法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方法学的应用效果、实践问题和适用性。

  “建议生态环境部加快推进已在组织开展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制修订工作规则和技术要求》研究制定,对方法学制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相关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做出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我国自愿减排市场制度体系。”张杰对记者表示。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CCER市场不断发展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碳定价体系有很强现实意义。

  “欧盟碳市场在清洁发展机制(CDM)年代带来的CER过剩,对履约碳市场能否接纳自愿减排项目还存在很大疑虑。”梁希表示,中国CCER方法学审批和项目审核整体上比较严谨,未来可以积极探索欧盟碳市场和其他国际碳市场对部分高质量CCER方法学的认可,特别是一些能够产生负排放效应的项目。

  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应对CBAM(欧盟碳关税)的角度,配额市场和CCER市场价格较低,可以探索碳市场结合非碳市场碳定价形式,例如对涉及CBAM行业开展补充碳税,降低其他非碳市场政策机制的约束效应,从系统层面减少CBAM带来的影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