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四五”,我国金融业在改革中蜕变,在开放中壮大。
五年来,金融业沿着三个清晰维度协同发力:向内——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向下——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质效与普惠性大幅提升;向外——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三大维度同频共振,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新起点,我国金融业将继续秉持改革锐气和开放胸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金融活水。
向内深潜:
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四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2023年,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
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
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至此,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由“一行两会”迈入“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架构通过顶层设计优化,有效减少了监管套利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透明度和稳定性。监管效能的提升体现在风险防控能力的强化上,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大幅压降,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通过“一省一策”等机制有序推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监管协同性的增强为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创造了更稳定的制度环境。
在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看来,新架构通过“顶层统筹、监管统一、职责分明”的系统性设计,推动金融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防控”,从“分散割裂”转向“系统集成”,为金融体系长期稳健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下扎根: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金融业的立业之本。“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坚守本源定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与此同时,金融业倾力书写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伍超明认为,“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实体经济获得感不断增强,离不开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性工具的协同发力。中国人民银行在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保持流动性充裕、不断提高政策实施和传导效能的同时,创新并大规模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精准滴灌”,将资金直接导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政策效能显著。
“金融科技对传统服务范式的系统性重塑,亦是关键助力。”伍超明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金融服务从传统的抵押依赖型模式,向基于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模式演进。这不仅是技术应用层面的升级,更是对金融服务可得性、成本与效率的底层逻辑重构,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为构建普惠、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
向外联动:
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十四五”期间,我国稳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参与度、影响力、话语权显著提高。
五年间,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截至今年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稳步推进。目前,我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市场对人民币的内生需求不断增强。当前,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反映出人民币储备货币和计价结算职能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明明认为,五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增强跨境交易自主性与安全性,降低企业汇率风险与成本;其次,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吸引外资配置境内资产,提升我国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再次,人民币跻身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离岸市场建设和数字人民币应用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投资,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撑。
“展望未来,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围绕‘制度深化、技术赋能、风险可控’三大主线推进。”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度型开放将持续深化,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预计将有更多开放措施推出。数字技术将重塑跨境支付体系,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预计将继续稳步增长,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人民币数字资产的发展将形成协同效应,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在岸和离岸市场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投融资和储备货币转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双支柱框架也将不断完善,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平衡好开放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