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5 00:47:40 股吧网页版
五载探寻路:地方投资基金进化的“武汉样本”与创新答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初秋的湖北,武汉光谷的一座会议厅内,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金管理人和创业者正围绕投融资、产业协同、人才引进展开讨论。

  这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武汉投控集团”)权属企业武汉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创投”)及其管理的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武汉基金”)工作日常的一个切片。

  武汉在政府投资基金领域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武汉就成立了东湖创投,是国内最早一批风险投资企业之一。2008年,武汉市首次设立武汉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也是国内第一批政府投资基金之一;2013年,武汉市又整合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发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2016年,政府引导基金在全国扩张达到高峰,武汉曾集中投向光电子、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项目。

  这些“往事”不仅勾勒出武汉政府投资基金的高光时刻,也为后来的制度变革埋下伏笔。其中最具分量的一笔,或当属武汉在2021年对分散在经信、科技、发改等部门管理的政府产业基金进行整合,一家新的投资航母由此启航——它就是武汉基金。

  如今,历经两轮武汉市国企改革,由3家市属国企重组而成的武汉投控集团,定位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基金投资是其重中之重的产业板块,随即高效整合旗下原有的东湖创投、武科投等基金投资资源,成立了全新的统一基金投资平台——武创投。作为武汉市唯一的国有创投机构,武创投一方面受托负责管理武汉基金,一方面主动发起设立并管理直投基金,与武汉基金共同承载推动资本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使命。

  这种转变置于全国背景下更具意义。过去十余年来,政府和国资LP从中国PE/VC行业的“源头活水”之一,迅速成长为人民币基金市场最主要的出资方。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兼顾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始终是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武创投在基金设立与运营上的探索,是地方国资基金改革的一个样本。在这片创新的海洋上,原本分散的政府产业基金被整合为建制化矩阵,形成资本“舰队”,以更有序的方式驶向科技与产业的深蓝。

  主业深耕:从被动出资到主动设立

  武创投的成长过往,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进化”。

  在9月28日举办的2025武汉科创投资生态大会暨星火种苗计划发布仪式上,武汉投控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武创投董事长夏伟披露亮眼成绩:自管理武汉基金以来,已累计出资超200亿元,参与设立基金119支,认缴总规模超过1300亿元,约占全省基金管理规模的60%;投资金额逾730亿元,完成投资项目1064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武汉地方国资管理平台从财政出资人到专业投资管理人的角色蜕变:在武汉基金组建之前,当地的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承担财政资金的出资角色; 2021年,武汉基金正式组建成立,时任领导提出要求: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支持构建武汉“965”现代化产业集群。

  其后,在通过武汉基金对原有引导基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武创投确立了政府投资基金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来打造科创基金和产业基金集群的布局策略,并探索从“被动出资”转向“主动设立”,一方面与头部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引导君联资本、英诺天使等创新资本在武汉集聚;另一方面通过与产业资源方合作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了信科移动、岚图汽车等重大项目实施。

  不仅如此,武创投自2023年开始,就加大主动管理型基金设立力度,探索以更市场化的方式加码对初创企业的支持,着力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品牌。武创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公司设立主动管理型基金近20支,认缴规模150亿元,投资项目近30个,近百分之八十的被投项目获得了新一轮融资或进入IPO程序。

  在9月28日的大会上,“星火种苗创投培育计划”正式发布实施,将以新建1个种苗创投培育基地、设立10亿元星火种苗基金、发展100家种苗投资伙伴、培育1000个种苗科创项目、促进10000个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的“组合拳”招式,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科技企业成长“关键第一步”。这也成为了武创投、武汉基金落实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投早、投小、投科技”决策部署,助力武汉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又一创新性举措。

  夏伟表示,未来,公司将更加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常态化设立天使基金的基础上,强化星火种苗基金运作,重点支持概念验证、中小试阶段项目,加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就地转化。坚持当好大胆资本、耐心资本,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赛道,力争在氢能、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提高风险容忍度,敢于作“首轮投资人”。

  观察武创投的运作可以看到两条并行的逻辑:一是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放大社会资本,引导形成覆盖种子—成长期的基金矩阵;二是以主动管理型基金为抓手,积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逐步实现“一产业一基金、一区域一基金”的政策目标。

  这种转型还伴随着组织架构和机制的系统调整。近年来,武创投重新梳理业务条线,已明确基金投资、主控型基金投资管理、产业并购与战略投资、产业协同、科创服务五大板块;同时逐步推行市场化薪酬机制和强制跟投制度,以机制创新的方式提高团队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数据的变化也印证着转型带来的资金效率和产业效能:武汉基金仅自2021年以来新设的43支基金,已带动社会资本放大超过4倍;其中科创类基金22支,认缴总额103.58亿元,产业类基金21支,认缴总额336.57亿元。

  除了数量的增长,还有基金矩阵的升级。据了解,武创投通过与头部创投机构、产业龙头合作,探索了“母基金+直投+产业基金”的多层次架构。

  一方面,设立多只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弥补早期科创企业融资缺口;另一方面,推动国家级、省级、区级资金及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落地武汉形成资本合力,形成央地合作、市区协同、机构赋能的创新模式。这些举措使武汉基金从单一出资人,逐步演变为多级资本赋能地方产业的“运营中枢”。

  时至今日,武创投已然成为地方国资平台由“资本提供方”向“创新生态运营方”转型的缩影。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创新资本的使用效能,也在武汉国资基金体系中确立了核心地位。

  生态布局:资本投资与产业共振

  如果说主动设立基金确立了武创投的运作逻辑,那么赛道选择和产业联动,则展示着这支地方国资基金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

  武创投在投资策略上始终坚持两条主线: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围绕这两条主线,基金不仅完成了从“覆盖阶段”到“聚焦行业”的转变,还在项目招引和本地产业生态中扮演了核心引擎。

  一个典型案例是涵拓科技的“回流”。这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原本在苏州发展,后在武汉基金和子基金英诺天使的推动下,选择迁回武汉落户发展。类似的故事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武汉基金参投新设子基金投资项目208个,其中本地项目89个,占比超过四成;投资初创期、早中期项目122个,占比几近六成。这意味着,基金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扩张,更在产业导向上形成了对本地经济的支撑效应。

  从基金矩阵的角度,武汉基金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信息、量子通信等领域都已有配置,以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创业,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我们要求每只子基金聚焦1–2个行业,比如,基金的主要投向要么是生物医药、要么是光电子信息、要么是人工智能。”武创投总经理佘志宏介绍,这种聚焦策略不仅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也有助于形成长期产业跟踪能力。与此同时,更多聚焦新兴赛道的产业基金正在筹备当中,为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对“投早、投小”的坚持,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体系。通过与头部机构合作设立天使基金,武汉基金有效补足了早期项目融资缺口。截至目前,早期项目已占投资组合的半数以上,其中不乏成长为独角兽或已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如在2024年在科创板挂牌的达梦数据、即将上市的禾元生物和做上市冲刺的芯擎科技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武创投并未止步于“投钱”,还正在“投后”环节加速发力。股权投资行业通常将基金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募投管退”,在武汉,为了更好服务基金管理人和它们的被投企业,武创投创造性地提出“募投管退服”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武创投不但设立专门的科创服务部门,推动成立武汉科创服务联盟,整合政府资源、知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被投企业提供管理培训、资源对接和应用场景支持,还积极推动“基金+基地”模式、科创训练营等探索,以进一步增强基金和产业生态之间的粘性。武创投正在和专业机构开设“武汉基金星火种苗基金CEO特训班”,对星火种苗基金投资项目负责人及核心团队分期分批进行为期特训班半年的系统培训,提高种子项目成活率,促进优质项目快速成长。这个针对种子企业的“特训班”是武创投在科创服务上又一重要举措。

  这种“资本投资+生态服务”的组合模式,使武创投在武汉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多重作用:既是资本放大的工具,也是创新资源的连接器,更是本地企业成长的陪伴者。

  蓄势未来:迈向差异化与本地创投培育

  对武汉而言,基金机制改革并非一时之举,而是一脉相承的“耐心资本”基因。

  回望过去,从上世纪末的东湖创投,到2013年的“1+N”引导基金,再到近年持续进一步强化容错机制、延长存续期,武创投的市场化实践正是这条脉络的延伸。

  展望未来,武创投已设定了新目标:到2030年,公司基金管理规模达450亿元,引导放大基金集群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佘志宏表示,公司接下来将在两个方向上同步发力:差异化投资策略与本地创投机构培育。

  首先是差异化。近年来,募资难已成为国内股权投资基金面临的普遍挑战。同时,如何在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同时兼顾产业发展的使命,也是地方国资基金共同面对的课题。

  根据规划,武创投将探索在出资比例上推动调整:对于投资早期项目基金,武汉基金将在合理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出资比例,以增强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投资中后期项目基金,则严格控制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提升回报效率,从而实现整体投资组合的均衡。

  其次是对本地创投机构的培育。过去近五年来,武创投更多与君联资本、基石资本、英诺天使、丰年创投等外部头部机构合作,借力其管理经验和项目资源,带动武汉基金体系实现稳步发展。然而,培育创新生态不仅需要外地“绩优生”的经验分享,更需要本地创新资本生态的“新苗”茁壮成长。

  “外地机构往往设立一只基金,投完了就撤了,很少在本地长期耕耘。下一步,我们会有意识地支持本地创投机构成长。”佘志宏透露,武汉基金将在引导基金中预留一定比例投向本地机构,支持培育一批在本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只有本地创投机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气候,本地企业才会有稳定的、长期的创投资金来源。

  在内部运作上,武创投也计划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严格划清政策性任务和市场化投资边界;建立市场化项目强制跟投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市场化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力,包括薪酬、流动性和专业化考核,确保投资团队保持行业竞争力。

  此外,武创投还在探索外延式发展路径,如积极开展产业并购、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等,快速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基金投资覆盖范围。同时,武创投正在积极筹备人工智能、氢能等相关产业基金的落地,持续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

  从行业规律来看,股权投资是一项长周期事业,真正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久才能显现。国资基金管理人既要应对阶段性目标的压力,也要坚守“耐心资本”的初心,如何在短期与长期之间把握平衡,将是武创投必须交出的答卷。

  总体而言,武创投新阶段的考题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在生态建设与机制创新上的进一步探索。它既要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科创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要在全国地方国资体系中探索出一条“市场化、专业化、本地化”的发展路径。

  武创投、武汉基金的首个五年实践,是武汉探索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改革的范本。它所形成的投资逻辑、运营机制与产业协同范式,已经超越单一机构的意义,而成为地方资本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的案例。

  迈向新的五年征程,这一中国中部的国资创投机构正驶入改革的深水区,也将在全国创投版图上书写新的注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