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在今天(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刘焕鑫表示,近5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十四五”时期,我国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年均粮食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
流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从设施条件看,我国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达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
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和供给质效提升。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约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刘焕鑫表示,我国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发展、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秋粮收购有序展开
当前,秋粮收购工作正陆续展开。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近3/4,涉及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刘焕鑫介绍,市场化收购已成为主渠道,占收购量的九成以上;政策性收储(包括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各级各类储备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作用。
“实践证明,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储的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国情、粮情,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刘焕鑫说。针对不利天气之类的因素,还将优化粮食产后烘干等服务,加强储粮技术指导,把产后损失降到最低。
节约减损成效明显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按近3年调查测算,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产量的2%。在储存环节,农户储粮损失率约3%,较10年前降低5个百分点;粮库储粮周期(3~5年)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为水分、杂质减量等自然损耗。在物流环节,粮食运输损失率降至0.8‰;在加工环节,损失率降至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