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财政部国债招标室公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第三次续发行招标情况,当天顺利发行400亿元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标志着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完毕。
我国自去年开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发行额度进一步增加3000亿元至1.3万亿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今年共安排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了1459个“两重”建设项目,既涉及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等“硬投资”项目,也用于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软建设”。
今年还有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支持“两新”政策实施,其中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已下达至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等领域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今年以来分四批下达,持续支撑商品消费,前8个月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目前,最后一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在国庆中秋假期前夕下达,将为四季度商品消费蓄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优化,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等民生政策逐步推行,将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不仅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收官,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债券等多类政府债券发行工作也步入尾声。据企业预警通统计,截至10月14日,全国各地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超67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3.7万亿元,均占全年额度超八成;各地已发行专门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置换债券占全年额度超九成。
尽管四季度政府债券整体发行力度将明显放缓,但从财政预算支出进度看,四季度财政资金仍将保障重点领域。今年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占年初预算草案预测规模约60%,3.1%的累计支出增速也较4.4%的预算草案目标增速尚有差距,意味着下半年财政支出还将“赶进度”。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财政政策“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鉴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在地方落地,市场机构普遍认为年内进一步出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性不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四季度财政政策或延续前期积极基调,但出于跨周期调节考量,相对前期或难有超预期增量,从而为明年预留政策空间。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教授汪峰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对财政赤字率的调整较为谨慎,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准财政”工具的属性,可在有效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投资等方面展现出“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