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持续优化为农服务,维护良好收购秩序。
刘焕鑫介绍,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刘焕鑫表示,组织好大规模的粮食收购,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是关键。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着力激发市场购销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农民种粮利益。
“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粮食收购的大头,占收购量的九成以上,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刘焕鑫表示,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市场化收购加政策性收储的政策,是符合国情的一项制度安排,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3/4,涉及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据了解,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分作物看,中稻收获近六成,玉米过五成,大豆五成半,双季晚稻零星收获。分区域看,西南过七成、西北过五成、东北近四成、长江中下游过三成、华南近三成、黄淮海近八成。
刘焕鑫表示,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深化产销合作,加强农企对接,多措并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活跃市场购销。二是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相关企业根据农民售粮需求,合理布设库点,优化收购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合理把握各级各类储备收储轮换的时机和节奏,精准落实调控措施,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持续优化为农服务。顺应农民售粮新特点和新变化,指导各类粮食收购主体做好现场、信息、咨询、产后等各环节服务工作,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渠道,让售粮主体少排队、快售粮。针对不利天气等影响,优化粮食产后烘干等服务,加强储粮技术指导,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四是维护良好粮食收购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各品种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等情况,适时发布粮食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便于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严格粮食收购执法监管,从严惩治坑农害农行为,坚决维护农民利益。
为全面推进粮食领域依法治理,近年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直在推进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钱毅表示,5年来,经过立法机关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粮食安全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体系化特征更加明显,为管粮管储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法治建设是管基础、管长远的。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结合实际,持续加强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依靠良法善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涉及全链条、各环节。“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断健全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质量体系。今年3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落实粮食收购和储存环节责任,围绕加快建立食品贮存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能力,依职责加强监管,切实守牢粮食质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