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银行“自救重生”到多地高风险机构“动态清零”,从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到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十四五”期间,我国稳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一批问题机构在被“精准拆弹”后“浴火重生”,在改革化险中重塑“造血功能”,以“轻装上阵”的姿态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大局。
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银行的稳健运行,关乎资金流通效率和地方金融稳定。业内专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风险化解:
从“生死一线”到“浴火重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但长期以来,这些机构面临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
2020年前后,受不良集中爆发、流动性危机叠加影响,吉林银行被列为重点关注城商行,一度站在生死存亡的“岔路口”。此后,在没有政策性剥离不良,也无大额专门注资的情况下,这家城商行主要靠自救“破茧重生”,凭经营管理“脱胎换骨”。
据了解,吉林银行打好风险化降、经营转型、管理再造、内控合规“四大战役”:组建特殊资产管理条线,集中管理风险资产,创新“救企业就是救银行”等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推进零售业务转型,个人客户覆盖吉林省超半数人口,AUM等核心指标翻倍增长……最终,吉林银行成功脱离高风险区,闯过了“生死线”。
这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时期,我国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大幅压降,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从全行业看,5年来处置的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
“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能力的提升。”曾刚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呈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
他进一步分析称,在处置高风险机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形成了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引进战投、市场退出等多元化处置格局。通过“一省一策”因地制宜,确保改革精准有效;通过“一行一策”,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经营状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
“比如,对风险相对较轻、具备自救能力的,主要通过加强内控管理、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化解风险;对风险较重但仍有挽救价值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助力其‘重生’;对已经资不抵债的,实施市场化退出,避免风险扩散。”曾刚说。
以银行体系中法人数量最多、单体规模最小的村镇银行为观察窗口——超百家村镇银行参与重组整合,2024年以来,河北、甘肃等多个省份的数十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注销。
改革转型:
“多点开花”与减量提质
风险处置是“救火”,改革转型是“筑基”。“十四五”时期,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银行业改革转型“多点开花”,各类机构抵御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农信机构“小、散、弱”的短板,曾让其陷入商业不可持续的困境。紧扣中央关于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等要求,四川农商银行抓住农信社改革窗口期,推动市级统一法人农商行改革——目前,全省已组建市级统一法人农商行14家,并减少104家法人机构。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通过规模效应筑起更坚固的“抗风险屏障”,四川辖内原有的县级高风险机构全部清零;改革期间,14个改革落地市州的农信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46.73亿元,募集股份63.70亿股、募资104.06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平均拨备覆盖率较改革前明显提升。
改革化险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小金融机构恢复“造血功能”、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十四五”期间,江苏农信系统完成了从省联社到农商联合银行的转型,并通过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创新活力,更好发挥系统协同和规模经济优势。数据显示,全系统实体贷款余额增加1.32万亿元,达3.25万亿元,累计服务各类经营主体3000余万户。
“五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曾刚表示。
当前,中小银行减量提质步伐明显加快。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城商行多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合并重组,整合经营资源,化解经营风险和财务隐患;农商行常以组建农商联合银行、成立统一法人农商行为主要改革模式;村镇银行“村改支”(村镇银行改制为分支机构)模式也在有序推进。
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已从2019年的4600多家,降至2025年6月末的4070家,金融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优化体制机制:
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不断完善
“十四五”期间,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持续完善。据北京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丁志勇介绍,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股东股权管理工作机制,加强股东行为管理,完善股东准入机制、日常管理和行为评估,确保股权管理的合规性和稳健性;强化关联交易管理,完善关联交易内控机制,优化关联交易管理流程,有效提高关联交易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选聘、考核、激励、履职评价体系,持续增强经营动力和活力。
“长牙带刺”的监管为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重拳治乱象——集中治理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肃查处利用关联交易非法输送利益,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
“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也不断完善。”曾刚表示,从制度建设到执行机制,从监管工具到处置手段,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框架逐步形成。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银行业通过集中整治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推进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多渠道处置不良资产等,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和冲击,确保了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五年的改革化险实践,为我国金融业沉淀下宝贵经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