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简称“数创企业”)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数据价值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备高敏捷性和高成长性的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主体。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紧扣数创企业成长规律,出台10条让市场有预期、让企业能解渴的政策干货,着力打通数创企业成长的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堵点,让更多企业在数字经济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涌现更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培育数创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数创企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抢占先机刻不容缓。数字经济正以“加速度”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数字经济的“顶天立地”离不开数创企业的“铺天盖地”,数创企业凭借“小快灵”的独特优势,往往是技术突围和产业发展的“尖刀班”。唯有让更多数创企业“破土成林”,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和关键支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风向标,也是全球数字版图中最鲜明的“中国印记”。
数创企业是激发企业就业的“新火种”,激活生态势在必行。如果说传统产业是经济巨轮的压舱石,那么数创企业则是驱动转型升级的涡轮增压器。数创企业以技术为杠杆,撬动传统行业焕发新生。例如,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设备上云和智能运维显著降本增效,运用AI算法优化供应链有效降低产品损耗率、提升物流周转率等案例屡见不鲜。更令人振奋的是,数创企业将带来巨大的新增就业岗位。相关研究显示,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带动就业人数4.49亿,数创企业的发展既赋予传统职业和岗位新内涵,如网络医生、网约车司机等,又带来数据标注师、算法工程师等新兴职业。
数创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载体”,激发活力不可替代。数创企业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虽微小却遍布全身,承担着连接“科研心脏”与“产业肌体”的关键使命。数创企业拥有的创新主体庞大、覆盖的创新领域广泛、形成的创新机制灵活,最贴近市场、最清楚应用,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亮点。数创企业在数据市场的敏锐度高,能够将我国线下“超大规模市场”与线上“超大规模数据”优势叠加,把“数据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数字时代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把数创企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励数创企业“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在应用创新、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勇闯创新无人区,打造更多的独门绝技,形成更多的硬核科技,同时支持数创企业把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推向货架。
优化政策举措为培育数创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措施》提出“搭建数创企业培育库,遴选发现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数创企业分级分类入库,构建‘政府+企业+创新+投资’四合一的专业化遴选培育机制”。通过打造“数字伯乐”机制,精准识别潜力企业,结合专家“把脉问诊”和场景“实战演练”,让真正的好苗子脱颖而出。
第一,建立关键要素的支持体系。创造“阳光雨露”式培育生态,让数创企业“拔节生长”。针对数创企业发展经常遇到的“三座大山”(融资难、转化弱、人才荒),定制“营养补给包”。一是资金“输血”破冰局,《措施》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会同金融机构等一体化配置政府投资基金和银行贷款,推进投融资需求和供给信息精准匹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数创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数创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场景“造血”强筋骨,《措施》提出“深入挖掘技术应用新场景、服务支撑新场景、数据赋能新场景,不断加大应用场景和机会清单的开放供给,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场景”,场景和机会供给助力硬核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跑向生产线。三是人才“活血”添动能,《措施》提出“优化调整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探索建立企业数字人才认定评价体系,健全数字经济人才流动机制,持续加强数字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支持地方搭建上下贯通、系统联动、部门协作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全链条定向输送数字人才。
第二,打造全面赋能的生态体系。要打破“技术优而市场冷”的困局,必须铺开一张“平台撑腰、服务供血、市场引航”的立体赋能网。一是打造平台“路由器”,《措施》提出“依托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国际合作平台,集中展示数创企业创新成果,鼓励地方通过推荐目录、路演推介、应用大赛等促进成果供需对接。”二是构建服务“适配器”,《措施》提出“支持地方面向数创企业提供项目遴选识别、验证评估、二次开发、中试熟化、企业孵化等公益性成果转化服务。”三是建立市场“加速器”,《措施》提出“探索建立数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服务‘首购首用’专项政策,帮助和推动数创企业成果更快开拓‘首市场’。”比如,江苏常州出台政策,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试首用。对省级、苏锡常首台(套)产品,实施政府首购,自认定之日起2年内视同已具备相应业绩,对具有不可替代专利、专有技术的,采购人可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此外,《措施》提出“鼓励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强化产业链生态圈协同出海,带动数创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第三,构建包容审慎的防护体系。既铺“快车道”也设“防护栏”,让企业跑得快更跑得稳。一是探索沙盒监管,《措施》提出“稳慎探索推行‘沙盒监管’模式,分级分类制定‘沙盒监管’规则,鼓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先行先试”,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让企业敢闯“无人区”。比如,重庆两江新区依托江北嘴金融科技港,在重庆率先试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在全市范围内遴选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企业,进一步营造安全、开放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二是探索柔性执法,《措施》提出“引导数创企业守法自律经营,探索柔性执法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问题依法优先采取引导协商、行政指导、信用承诺等方式处理。”三是优化涉企服务,《措施》提出“支持地方优化涉企政务服务,推进涉企问题高效解决,通过智能技术实现惠企政策自动适配、免申即享、直达秒兑。”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