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是资本市场的天然基因。“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推出一批牵引性强、含金量高的标志性改革开放举措,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市场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只有进行时。“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本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期待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向优向高、走深走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强劲金融力量。
纵深推进投融资改革
投资和融资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十四五”期间,相关部门从投资端、融资端固本培元,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吸引力、包容性。
融资端改革持续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由试点到全面推开。同时,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并于今年6月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进一步增强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直接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含科量”浓郁。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约2700家,市值占比超四成。
投资端改革取得突破。一系列利好举措密集落地:制定实施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完善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三阶段降费改革全面落地。同时,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长钱入市痛点堵点,积极推进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等。
“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加速构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能够为稳股市提供有力支撑。”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存在支持科技创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直接融资占比仍有提升空间等问题。“资本市场作为与新质生产力最适配的融资引擎,其功能有待进一步激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未来应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要继续优化制度安排,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资本。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不断提升基础制度、市场功能、监管执法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让优质企业和各类资金更好迸发活力、实现价值。
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价值之源。“十四五”期间,监管部门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抓手,扶优限劣、固本强基,不断夯实市场“稳”和“活”的微观基础。
一方面扶优,大力支持和引导上市公司借助并购重组、市值管理等工具做优做强,提升投资价值。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提升监管包容度,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投资价值;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审核效率持续提升,支付与资金退出方式更为灵活。
并购重组市场持续升温。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目前已披露约230单重大资产重组,呈现出产业整合加速、上下游协同发展等特点,尤其是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并购成为主流。以中芯国际为例,今年9月,中芯国际披露,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芯北方49%股权。其独立董事认为,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在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浪潮中,并购重组作为产业延链补链的关键,直接关乎创新产业发展机遇的把握和产业升级的进程。”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从微观层面来看,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迅速吸纳稀缺的技术与市场资源,可以强化市场地位,提升企业价值,实现盈利扩张和估值重构。从宏观层面看,并购重组不仅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更是国家在扩大全球经济影响力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市值管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推动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进一步压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能力和水平。
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积极利用分红、回购、定增、增持等多种方式探索市值管理,主动回报投资者意识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八成。
另一方面限劣。“十四五”期间,扎实开展两轮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出清“害群之马”“空壳僵尸”,推动实现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近5年,共有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退市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已成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抓手。”章俊认为,未来退市制度改革要继续深化,一是可强化多维退市标准,重点在财务、交易、违法违规等维度优化规则,确保退市标准科学合理;二是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机制,加大对虚假披露和重大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形成高压震慑效应,提升市场诚信水平;三是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市机制,强化优胜劣汰效应,提升资本市场整体健康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妥有序推进市场、产品和机构双向开放,资本市场“朋友圈”越来越大。
“引进来”蹄疾步稳。“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大门不断打开: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越来越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已逾900家;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意愿还在增强。摩根士丹利近期进行的调研显示,超过九成参与调研的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敞口,这一比例为2021年以来的新高。威灵顿投资管理也认为,基本面显示,中国长期前景更为乐观,对于希望穿透媒体叙事、洞察本质的投资者来说,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重大重估故事的主角。
“走出去”步伐稳健。“十四五”期间,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支持企业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23年3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境外上市新规,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在投资者、存量股流通、币种等方面限制,保障境外融资渠道畅通,提升企业整体合规水平。
境内企业出海热情高涨。“十四五”期间,共有269家企业境外上市。自境外上市新规实施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走出去”成效在营收上表现更为直观: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境外收入4.9万亿元,同比增长4.5%,占比连续3年提升。
“‘十四五’期间,把握全球资本配置调整窗口期,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与吸引力,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章俊表示,未来要继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可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推动市场基础设施、制度规则进一步接轨国际成熟市场;二是畅通科技企业跨境融资通道,吸引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三是扩大外资准入范围、降低资本跨境流通的制度性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