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汤立毅见习记者董晨旭通讯员周栎、邓曼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文化深厚,尤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以惊彩绝艳而著名于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优良的埋藏环境,荆州考古发现楚文物保存好、种类多、价值高,其中以竹简最为珍贵。”10月14日,“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在古城荆州召开。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重磅发布《荆州简:战国秦汉百科全书》,介绍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荆州简”)的修复成果与研究进展。
简牍是春秋战国至三国两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是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据杨开勇介绍,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湖北64%;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湖北51%;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湖北82%。
“荆州简”,数量大、内容丰、价值高,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全版本的楚简《诗经》、最早的楚简“乐”、最早的楚简“药方”和“字谜”、最早的乘法口诀楚简“九九术”……都在“荆州简”里面一一被发现。
自1965年江陵望山楚简的出土,荆州考古发掘出土了多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战国及汉代简牍,为研究先秦及汉代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2018年在郢城遗址东约1公里的胡家草场墓地M12出土了4642枚西汉简牍,内容涵盖了岁纪、历法、法律文献、医方及杂方、日书、簿籍、遣策等,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法律、民族、礼制、历法、医药、数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系统的新资料。
2019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东约0.6公里的龙会河墓地M324出土了324枚战国楚简(缀合整简280支),内容包括楚国军事礼仪、祭祀礼仪以及属于《尚书》《逸周书》等的“书”类文献。
2020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北约0.5~1.5公里的枣林铺墓地造纸厂M46出土了704枚战国楚简(缀合整简535支),内容包括《齐桓公自莒返于齐》《吴王夫差起师伐越》《上贤》《诗书之言》《相马》等5种9篇文献。
2021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东约3公里的王家嘴墓地M798出土了3200枚战国楚简(缀合整简约800支),内容包括《孔子曰》《诗经》以及“乐”类文献。
2023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东约1公里的秦家嘴墓地出土了大量竹简,成为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最多、文字最丰富的墓葬。M1093、M1786出土了编号6157枚战国楚简,内容包括先秦“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历法、祭祷等。
其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九九术》,即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证明了荆楚大地上的中华先祖早在至少2300多年前,就已经精通乘法口诀,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头脑”,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古云梦泽,历史悠悠。荆楚文化,源远流长。一片片简牍,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不论是云梦睡虎地,还是楚纪南城,简牍的“问世”地址为何在云梦古泽四周相对较多?
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表示,是因为自古荆楚大地的水域面积较大,地上地下的水资源极其丰富,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经多年技术研发攻关,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解决了中国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存在的饱水、变色、糟朽、干缩变形等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从考古发掘整理、实验室保护、文字信息提取、展览收藏全过程的系统保护技术。
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已完成十余万枚简牍的保护修复工作,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方北松介绍,该中心积极参与了云梦睡虎地的文物修复工作,包括了对云梦睡虎地出土的2100多枚西汉简牍和云梦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长文觚”的修复和保护。
方北松说,修复、复制简牍,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走进当下,对传承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08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道培说,荆州是“楚国古都、三国名城”,荆州将以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荆州简”的保护利用、研究阐释和对外交流等工作,让世界看见楚文化,进一步推动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荆州简”,不简单。
【纠错】编辑:汤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