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鹤岗萝北项目建设现场风机
10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鹤岗萝北20万千瓦风储项目完成了风机电装工作,取得了项目进程的一大突破。
9月28日清晨7时许,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萝北风电场的建设现场一片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景象。所有人的目光,汇聚于同一个焦点——现场最后一台风机,也就是第30号风机的吊装作业点。
“报告指挥部,当前风速3.2米/秒,湿度58%,气象条件符合吊装要求。”安全员李佟成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他站在开阔地上,双手紧握着风速仪,屏幕上跳动的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现场数百名建设者的心弦。
临时指挥台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姚宝龙透过望远镜,视线牢牢锁定在叶片与轮毂即将对接的那个点上。他手中紧攥着的一卷施工图纸,因过度用力,边缘已微微卷曲变形。
最后一台风机的成功吊装是项目的收官之作。不仅意味着项目主体工程的圆满完成,更标志着这群扎根边疆的能源建设者,以最朴素、最坚实的方式,向伟大的祖国献上了一份生日贺礼。
于极寒处拓荒,向自然抢时间
在地图上,鹤岗市萝北县位于祖国东北边疆,是典型的高寒地区,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风电场,其难度远超常人想象。

图为风机塔基浇筑现场
“在这里搞建设,得先学会跟老天爷‘打交道’。”姚宝龙感慨地说。这片土地,气候的“脾气”极难捉摸。“春夏两季,不是大风就是连绵的雨季,轮番上阵‘捣乱’;一到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能把土地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滴水成冰,哈气成霜”。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要将30台庞然大物稳稳地竖立在黑土地上,靠的是什么?姚宝龙的回答斩钉截铁:“靠的就是一股‘跟老天抢时间、跟细节死磕’的劲头!”
该项目负责人朱志龙对风机基础浇筑的场景记忆犹新。风机基础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机未来20多年的安全运行。为了赶在东北漫长的雨季和冻土期到来之前,完成所有基础的关键工序,项目团队倒排工期,将计划细化到每一天、每一小时。

图为萝北项目部在研讨优化项目施工方案
“那段时间,整个项目部就像上满了弦的钟表,连轴转。”朱志龙回忆道,“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质量,我们的技术员和施工员分成几个班组,24小时不间断地在现场旁站监督。从钢筋绑扎的间距,到混凝土的坍落度,再到振捣的密实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一个暴雨突至的深夜,正在进行浇筑作业的12号机位基础面临着被雨水侵蚀的风险。现场人员当机立断,迅速用早已备好的巨大防雨布,搭起了一座临时的“天幕”。瓢泼大雨中,十几个汉子浑身湿透,在泥泞中奔走、呼喊,用身体护住刚刚浇筑的混凝土。
最终,经过严苛的沉降观测,所有风机基础的数据全部优于设计标准。当朱志龙拿到那份写满“合格”的检测报告时,这个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硬汉,眼眶湿润了。“多日的辛苦,值了!”他指着眼前稳如磐石的风机基础自豪地说。
于毫厘间较量,为国家铸精品
风机吊装,是整个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安全风险最大的环节。百米高空,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图为萝北项目工作人员在检查入场风机叶片
“向右转杆!慢一点!再慢一点!继续转杆!”对讲机里,吊装总指挥发出冷静而精准的指令。
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巨大的白色叶片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缓缓靠近轮毂。距离从10厘米,到5厘米,再到1厘米……整个过程平稳、顺滑。最终,伴随着一声轻微的金属接触声,叶片根部的法兰盘与轮毂的接口精准对位,严丝合缝。
“上螺母!”一声令下,早已在作业平台上待命的技术工人,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身系安全带,在高空中熟练地将一根根高强度螺栓穿孔、定位、拧紧。随后,液压扳手发出“哒哒哒”的清脆声响,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
上午8时17分,当最后一颗螺母被牢牢锁紧,力矩达到预设值,作业人员兴奋地对着对讲机大喊了一声:“搞定!”
话音未落,地面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经久不息的欢呼声。“这台风机真是名副其实的‘压轴大戏’。”朱志龙笑着抹了一把眼角的泪花,“昨天天气预报还说今天有雨,大伙儿心里都捏着一把汗。我们凌晨5点就全员到岗,检查设备、分析气象云图,就怕错过这宝贵的作业窗口期。事实证明,我们的坚守和判断是正确的!”

图为9月30日在萝北项目部举办“向祖国献礼”活动
“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6.06亿千瓦时,相当于附近40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能减排二氧化碳约65万吨。”朱志龙说,“等到冬天供暖季,这些风机和我们配套的储能设备相互配合,就能把边疆呼啸的北风,变成稳定、清洁的电流,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