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物多样性有了统一的标准!
近日,在基加利年会期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ISO 17298《生物多样性组织——指南与要求》,为全球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实用且可扩展的框架,用于评估和管理其生物多样性影响、依赖性、风险和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ISO 17298是ISO体系内首个生物多样性相关标准,其出台的直接背景是为弥补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实践短板。
施懿宸对记者介绍,ISO 17298最核心的应用对象是企业,属于具象化的操作守则,企业需满足其明确要求方可获得相关认证,而这一属性恰好与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等政策形成互补。企业在应用该标准的过程中,需先明确自身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关系及依赖关系,再基于识别结果评估风险与机遇,最终制定行动方案,这一过程中的首要难点在于识别生物多样性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如何应用生物多样性标准?
ISO 17298包含七个核心维度,分别为理解与意识、战略考虑、操作实践、监测与评估、合作与参与、培训与教育、法律合规。
施懿宸对记者介绍,ISO 17298是ISO体系内首个生物多样性相关标准,其出台的直接背景是为弥补“昆蒙框架”的实践短板。该框架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纲领性指引,但本质上属于框架性文件,可操作性较弱,而ISO 17298以“指南与要求”为核心定位,能够直接为各类组织提供落地性的行动依据。
此外,该标准对金融机构同样具备实用价值。“此前已有相关研究围绕‘金融机构如何识别企业生物多样性风险’展开探索,而ISO 17298的出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标准化的风险衡量工具,可助力其更系统、精准地评估企业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施懿宸表示。
在所有维度中,生物多样性依赖性评估是需重点关注的核心模块。
施懿宸举例说明,以贵州茅台为例,其生产过程高度依赖当地水资源及水中微生物,这种企业运营、产品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即生物多样性依赖性。他进一步解释,该评估不仅需明确关联存在与否,更需深入分析关联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本质是量化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的连接深度,这一环节也是企业后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管理行动的基础前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查阅贵州茅台2024年ESG报告了解到,2024年茅台产区区域林地及草地总面积比例为49%,目标到2030年,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区域林地及草地总面积比例维持在56%以上。目前,贵州茅台已经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估与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植被群落构建、区域生态空间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植被生态系统构建、区域植物正负面清单梳理等。
“企业落地 ISO 17298的全流程中,核心环节始于识别。”施懿宸分析道,多数企业对自身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认知模糊,更无法系统识别潜在影响。因此,标准中理解与意识维度的重要性凸显,只有先建立企业对生物多样性关联的认知,才能有效推进后续识别工作。
施懿宸对记者总结道,ISO 17298的发布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正式从框架性呼吁阶段迈入标准化落地阶段。“对中国企业而言,该标准既是对接国际的通用语言,也是国内规则不完善背景下的过渡性工具。对国内监管机构而言,它则为后续生物多样性披露规则的细化提供了国际样本。” 施懿宸强调,未来如何推动标准与国内实践的适配,如何降低中小企业的应用门槛,将是释放该标准价值的关键方向。
60%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主动披露生物多样性
企业是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关键利益攸关方,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活动中有58万亿美元中度至高度依赖自然,相当于全球年度GDP的一半以上。
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21个议题中包含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应当披露为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等对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遗传资源等的影响和依赖,采取的行动与取得的效果等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阅A股上市公司公告发现,2021年至今,仅有5家上市公司发布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承诺的公告,其中包括了金钼股份和藏格矿业两家矿产资源开发企业。
CDP全球披露联席总监李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根据CDP2024年数据,全球近25000家企业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其中半数企业主动通过CDP平台向投资者和客户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较上年增长10%。中国企业表现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1725家中国企业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占披露总数近一半,显示出中国企业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李蜚指出,从行业分布看,60%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主动披露了CDP生物多样性问卷内容,表明制造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23年近70%的中国企业表明未在生物多样性敏感或脆弱地区开展作业,反映出企业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同时,三成中国企业已公开承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些承诺具体落地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水资源利用管理等关键领域,且企业对自然教育投入较高,体现出从意识到行动的整体进步。
尽管取得积极进展,李蜚表示,中国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中长期商业战略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与TNFD(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对接的财务型信息披露方面需要加强。他强调,信息披露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推动变革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