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都市圈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直辖市的都市圈,同时承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使命,在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等各方面均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和治理逻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首都都市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的新起点上,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会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组织编制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首都都市圈的特殊性,《规划》定位为首都规划体系中区域层面的专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的子规划,既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又包含发展规划内容,还创新性地将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安全韧性等重点领域“多规合一”统筹在同一张空间底图上。
空间布局上,《规划》聚焦更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统筹首都都市圈与京津冀城市群、首都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其他都市圈、首都与首都都市圈的关系,科学划定首都都市圈范围,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同时,《规划》将“条”与“圈”的内容紧密衔接,通过功能梯次布局,形成重点领域与空间圈层嵌套联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其中,通勤圈聚焦职住协同,稳妥有序推进同城化发展;功能圈聚焦疏解提升,增强首都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产业协同圈聚焦分工协作,促进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多层次协同开放格局。
重点领域上,立足区域发展格局,聚焦产业、科技、交通、生态、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6个板块协同发展,创新统筹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内容。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学习借鉴上海大都市圈等国内主要都市圈发展经验,并围绕重大项目谋划、跨区域政策协同、规划体检评估等方面开展互访交流。为抓好《规划》后续实施,我们同步编制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将进一步发挥首都规划体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系的优势,实现一本规划、一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