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0月15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业内专家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用力,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时,将原有的三篇新闻稿合并为一篇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同时,为保证各方面获取金融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此次调整对原有三篇数据报告内容不做删减,仅对内容进行合并。
数据速览: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社融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
数据显示,9月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社融方面,初步统计,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延续高位的原因,专家分析,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
具体看,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约11.46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对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也有较强支撑。
M2和狭义货币(M1)方面,2025年9月末,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基数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增速;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提升了7.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个月M1同比增速回升态势明显,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也与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市场人士分析,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多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人民币贷款方面,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还原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在7.7%左右。
在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市场分析认为,9月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部门看,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
某国有大行分行表示,今年以来该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其中多数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能够有效匹配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的长周期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
同时,近期江苏、广东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等领域,助力缓解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信贷资金的增长。
居民信贷需求有所回升。9月,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约7%,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从贷款利率看,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水平。人民银行数据显示,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较强支持力度
当前,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专家表示,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
上述专家表示,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支持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有助于经济长期行稳致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专家表示,庞大的资金规模,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很难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要更加关注利率含义,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有效发挥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