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严监管态势持续深化,罚单高频落地成为行业常态。10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结合央行等多方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以来,监管已披露至少74张罚单,包括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在内被罚没金额总计1.9亿元,覆盖大中小各类机构,相较上年同期来看,支付机构被罚数量增多,但被罚金额总量较上年有所减少。
74张罚单被罚1.9亿元
回顾今年罚单,支付行业的首个关键词仍是“严监管”。截至10月15日,人民银行已对支付机构披露至少74张罚单,罚没金额达1.9亿元。
最近一次被罚是重庆惠平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平支付”),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更新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罚单显示,惠平支付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未落实有关合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用户权益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行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对惠平支付作出了警告、通报批评,并处以10万元罚款的处罚。针对相关问题及整改进展,北京商报记者向该公司求证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另从罚单金额来看,千万级巨额罚单仍然存在。今年来,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通支付有限公司、汇元银通(北京)在线支付技术有限公司领了千万级巨额罚单。
也不乏机构沦为罚单“常客”,包括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乐刷支付科技有限公司、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等,年内已被罚两次甚至更多。
总体来看,“双罚”(即对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同时处罚)已成为常态。《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支付机构的处罚可根据具体情况追责到相关责任人,罚款上限可达50万元,情节严重的甚至可禁止其终身担任支付机构高管。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从年内支付机构被罚情况来看,罚单数量增多但总金额下降,反映出监管正从重罚转向高频纠偏,覆盖面更广、穿透更深。此外,千万级罚单仍然存在,说明对重大风险问题保持高压态势,而部分机构多次被罚,暴露其内控机制存在系统性短板。
另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大、中、小型支付机构均有涉及,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双罚制”的常态化,意味着支付高管的主体责任正得到强化,需要支付机构相关责任人对合规事项进行高度重视。
反洗钱监管将进入更严格阶段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罚单披露的违规事由梳理发现,今年来支付公司被罚,仍高度集中于传统核心领域,同时新兴风险点逐步凸显,两类问题共同构成行业合规短板。
传统“顽疾”仍占主导地位,其中就包括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两大问题。具体来看,反洗钱领域的违规集中表现为“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
商户管理问题则包括特约商户资质审核不严、真实性核查缺失、支付接口滥用等。
另外,除了传统“顽疾”,从今年的罚单来看,新兴风险领域也在逐步浮出水面。随着支付业务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与支付账户管理成为监管新焦点。
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其中,山东一通支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因“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未按规定报告”被警告;另外还有支付账户管理违规等,汇聚支付、深圳市美的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就因相关问题被罚;此外,清算管理不规范、备付金管理违规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例如,上海金诚通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就因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被罚。
“账户问题最近关注度一直很高,核心问题集中在账户实名制执行不到位、商户资质审核不严、反洗钱监测机制失灵以及清算管理不规范等环节。这些正是资金流向非法领域的高风险路径,极易被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王蓬博说道。
苏筱芮指出,从机构频繁被罚的原因来看,反洗钱、商户真实性及合规性、支付备付金管理等依旧是监管工作的重点,也是支付机构普遍存在的合规短板,表明支付机构在内控合规方面仍不容松懈。另外,年内也新出现了一些罚单事由,表明监管关注的合规领域更加细化,需要机构针对合规事项开展全盘梳理,从机制构建与落地执行层面保障支付合规不留死角。
结合2025年监管趋势和相关政策动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预测,在未来支付领域中,账户与清算管理合规性,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将成为监管重点。另外,反洗钱监管也将进入更严格阶段,此外,对于跨境支付与储值账户运营,跨境支付业务涉及外汇管理、资金流动监控、合规报备等复杂环节,监管也将更加严格。
机构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控”
针对支付罚单,北京商报记者对多家支付公司进行采访。其中,一支付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5年以来,支付行业罚单增长,监管力度持续加码,且明显从‘事后处罚’转向‘全周期管控’,这一转变我们在日常经营中感受尤为深刻”。
对于人民银行此次做出的处罚决定,该人士进一步称,公司秉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已全方位、系统性地完成了整改工作。现阶段,公司各项业务正按照既定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体运营态势良好。
从具体措施来看,支付公司也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控”,通过三方面规避风险:一是强化事前预防,升级商户准入审核标准,引入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从源头杜绝虚假商户;二是优化事中监控,提升智能风控系统灵敏度,对异常交易、大额划转等场景实现实时预警;三是完善事后复盘,建立月度合规自查机制,定期梳理监管政策要点,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对于后续发展,王蓬博认为,支付机构必须认清合规即竞争力的新趋势,不能再以规模扩张为单一目标,而应建立以安全、透明和可持续为基础的运营模式。建议加大合规科技投入,实现自动化报送与实时风险预警。
王蓬博进一步称,后续,监管将持续深化分类分级管理,对高风险领域加强事中事后管控,并可能出台更细化的数据安全与跨境传输合规要求。机构唯有主动适应监管节奏,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
苏筱芮也提到,后续,支付机构仍需要在不断完善合规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当前合规形势的最新研判,汲取同业机构经验教训,强化商户与各业务流程的日常巡检,确保制度中的各项规定内容得到有效地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