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5 23:38:01 股吧网页版
广交会透视保险之变:从防侵权到防被侵权,护航新“新三样”出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记者庞成郭晓洁广州报道

  “上届广交会机器人展区还在‘秀肌肉’,这届我们已经在期待订单落地了。”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开幕当天,服务机器人专区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作为上届就全场火爆的展区,短短半年间,这里见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展示迈向场景化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企业出海步伐也在加速。

  火爆背后,中国“智造”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也愈加多元复杂。南方财经记者在广交会走访多家企业及保险机构发现,科技企业出海在知识产权保险需求成为刚需,保险护航企业出海的变迁,也折射出外贸领域的新趋势。

  相较于传统制造业,新“新三样”等高端制造企业因涉及芯片、算法、工业设计等多重专利,在海外市场遭遇非故意侵权的概率更高,对保险护航的需求愈发迫切。

  这本质上是国与国科技竞争加剧、市场壁垒收紧的结果。当高科技行业专利诉讼逐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常规武器”,应对这类风险也成为科技企业出海的必修课。

  另一新趋势则体现在内外贸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侵权风险场景不再局限于海外。同步布局海内外市场的科技企业开始遭遇国际竞争对手在国内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覆盖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保险产品正成为新需求。

  更关键的变化趋势,在于“中国智造”自身竞争力的跃迁。随着部分领域从技术追随转向技术引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诉求也在转变。在部分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赛道,“被他人侵权”的风险在出海过程中开始出现。

  从“防侵权”到“防被侵权”,一字之差,印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进阶,而保险业的护航逻辑也正随之重塑,以匹配“中国智造”出海的新阶段。

  新“新三样”出海的“隐形成本”

  本届广交会上,服务机器人专区成海外采购商的集中打卡点,展现了“中国智造”出海的蓬勃生机。

  记者走访了广交会上的多家科技型企业后了解到,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对频发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也成了科技型出海企业的必备功课。

服务机器人专区展示的“里工人形机器人” 庞成摄

  广州里工实业运营总监向记者坦言,国内外专利体系差异显著,国际专利布局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企业很难在获取订单前摸清所有目标市场的法规与专利细节,“不知情下非故意侵权”的风险客观存在;尤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密度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在当前技术革命背景下,这类风险更显突出。

  事实上,高“含科量”产品的侵权风险涉及面颇广,从外观设计、技术路线,到核心的系统与数据算法,任一环节都可能触发无意侵权。

  这种风险并非高端制造领域独有。人工智能语音服务商广东九四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AI服务型企业出海时,专利与数据层面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各国对个人信息保护要求不同,需确保数据来源合法、隐私合规设计符合当地标准”。

  相关数据也印证这一趋势:《2025上半年中国企业涉美知识产权纠纷趋势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新增知识产权诉讼立案数量同比增长24.11%,其中涉中国企业新增案件占比约8.3%,而其中又有七成是中国企业作为被告。

  “若没有高杠杆金融产品支撑,企业财务与经营规划可能受重大打击,部分小企业甚至可能因一两起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失去整个市场”,一位财产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另一家出海企业,海外通讯基站供应商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负责人吴泽海向记者透露,公司已连续四年投保人保海外知识产权保险,随着各国技术壁垒加固、新一轮AI技术革命推进,海外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保险的必要性愈发凸显,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投保”。

  面对这一需求,保险业正从单纯“卖保险”向“保险+服务”转型,为出海企业提供“保险+法律顾问+专家资源”等综合服务。

  以广州某新能源车企为例,2024年11月其被国外企业诉至法院,企图阻碍欧洲市场布局;合作险企人保财险快速介入,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险中心与专业律所组建团队提供法律服务,最终今年4月对方主动撤诉,案件以和解告终。

  险企通过整合海内外专业法律顾问资源,为出海企业提供多维度支持,正破解企业海外维权“单打独斗”的难题。

  与此同时,政府与险企也在形成协同发力的格局,多地相继推出保费补贴支持企业投保知识产权保险。例如,广州开发区提出,对提供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按每单保费的6%给予扶持,每张保单最多扶持30万元。

  “我们公司投保了相关保险,每年本需缴纳保费25万元,补贴后仅需自付12.5万元,即可获得全球范围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保额达250万元,既覆盖被诉案件的和解或判决赔偿,也包含律师费、鉴定费等案件应对法律费用。”吴泽海表示,投保后,政府与险企还组建专门顾问团队,为企业提供事前知识产权咨询,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

服务机器人专区展示的机器人手臂庞成摄

  竞争对手从海外“打”到国内

  在本届广交会上,无论是机器人展区的里工、众擎,还是智能制造展区的美的、科大讯飞、科沃斯等国内知名品牌,其展台前都呈现出“内外需求双旺”的景象。

  这背后,不仅是我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大趋势,更折射出当下高科技企业的新发展路径。市场布局的变化,也让企业对保险的需求随之升级。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则案例:近期,广州一家科技企业遭遇海外市场竞争对手在国内提起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

  “这个竞争对手与广州企业的竞争主战场可能在国外,但对方选择国内作为诉讼‘战场’,核心原因是广州企业在对手当地无资产、海外诉讼成本过高。但按之前的海外知识产权保险条款,这类国内诉讼无法覆盖。”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新形势,险企也在适配新需求,补齐短板。今年8月底,中国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签发广东首单“全球覆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

  这个产品首次实现国内外保障全覆盖,不仅将国内商标侵权责任纳入其中,还包含美国“337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进口产品知识产权侵权及不公平竞争开展的调查)费用,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护。

  “在内外贸一体化大趋势下,很多出口企业也在加大国内市场布局,全球版条款不限制诉讼地,国内外纠纷均可覆盖,也不限制纠纷对方是否为外资企业,能同时解决企业国内外的侵权问题。”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这个典型个案也提醒,在内外贸一体化趋势下,出海企业在本土市场不仅可能面临国内企业的侵权风险,同样可能面临国外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诉讼。从当前市场反馈来看,对覆盖国内外全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险需求日益增加。

  技术引领者的“新烦恼”

保险机构纷纷在第138届广交会上设立看板、展区庞成摄

  当前市场上的海外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类虽形态丰富,但从市场份额来看,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产品结构背后,折射出过去“中国制造”的发展底色。过往以技术“追随”为主,企业出海的核心风险集中在“无意中侵犯他人专利”,因此“防侵权”成为保险需求的核心。

  “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新三样’,目前对‘防被侵权’保险的需求尚在萌芽,但未来潜力巨大。”一位广东险企知识产权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防被侵权”保险需求爆发需满足两个前提:一是产品技术形成独特壁垒,二是市场份额达到引发竞争博弈的阶段。

  “技术密集度高、市场成熟度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需求天然是双向的。一方面要防范在海外市场无意中触碰当地专利壁垒,另一方面更要警惕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仿冒。”上述负责人表示。

  当前AI、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技术快速迭代与海外市场开拓期,企业精力集中在研发与订单获取上,尚未进入“守护技术成果”的阶段。

  “但未来一旦市场成熟、份额稳定,这些技术领先的企业必然面临‘既怕侵别人权,更怕核心技术被仿冒’的情况,届时双向保护保险将成为刚需。”上述负责人表示。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或将率先进入“双向保护”需求阶段。上述负责人透露,其在服务出海企业过程中发现,现阶段车企的优先级虽然集中在研发迭代与海外渠道建设,暂时难以投入大量资源处理维权事宜,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预计车企很快会系统性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体系建设,包括配置被侵权损失类保险、搭建专利壁垒。

  从现实来看,我国海外知识产权保险仍处于发展阶段,产品丰富度、市场渗透率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过,随着新“新三样”等领域陆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突破,险企提前布局“被侵权风险保障”并非为时过早,而这个保护盾的构建也需要全行业共同探索推进。

  今年4月,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国任财险深圳分公司,联合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立全国首个海外知识产权保险联共体。该联共体采用多险企共保模式,共同承接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损失风险,既有效降低单一机构的承保压力,也提升了高保额、复杂案件的承保能力;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则深度参与事前风险评估、事中案件研判、事后风险提示等全流程,为企业构建起“保险保障+专业服务”的一体化防护闭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