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导致今年以来我们部门资源和产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谈及当前跨界并购交易的新气象,安永战略交易咨询合伙人陈播耘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因为监管趋紧,很多并购项目被“冰封”,大家只能先把想法写在纸上。政策放宽后,这些需求像被解冻的河水一样,迅速开始流动。
具体来看,陈播耘介绍,目前,并购交易仍以上下游整合为主的“小跨界”项目居多。同时,完全跳出主业的“大跨界”也在增加——对收购方而言,这就是“陌生的地图”,需要更多假设、更多数据验证。
同时,项目类型更丰富,复杂度也在提升。比如,以前很多并购还停留在“同业扩张”,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去考虑“跨界转型”——传统制造业去看新能源、AI,医药企业去接触大健康、出海资产。
跨界并购尤其是完全跳出主业的“大跨界”,其整合风险尤为突出。陈播耘对此表示,并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交易本身,更要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路径规划——收购后谁来接管管理层?业务如何对接?绩效怎么考核?这些都要走一步看三步,收购前就要考虑,而不是等到收并购以后再临阵磨枪。
“并购就像婚姻,仪式当天大家都笑得很甜,但婚后能不能过下去,要看性格、习惯、资源是否合得来。”陈播耘打比方道,实操中其会模拟不同的“婚后场景”:如果业绩不及预期怎么办?核心人员流失怎么办?企业文化水火不容怎么办?这些都要在尽职调查阶段就深入评估,提前准备应对策略。
他表示,应在提供财税尽职调查的同时,增加运营尽职调查环节。这不仅帮助客户厘清“婚后”的“各自的钱怎么挣”,更从运营层面预先规划“日子该怎么过”,从而系统性降低整合阶段的不确定性,提升并购的成功率。
不过,也有部分跨界并购案例被视为存在“保壳”动机,有迎合热点、炒作股价的嫌疑。陈播耘呼吁,应对此理性看待,市场热点与产业转型方向存在重叠,导致其行为容易被简单解读为“炒作”。确实不能排除有部分公司出于短期市值管理的动机进行尝试,但其从实际执行的案例中观察到,更多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或寻找到展业机会的企业,其跨界动机源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真实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