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6 00:30:22 股吧网页版
三年连续翻倍增长,AI耳机顶级玩家要“扩容”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I应用的务实觉醒,比想象中来得快。

  2023年下半年,资本流向就发生了微妙回调。扎堆于基础模型的资金,开始寻找那些能让AIGC快速盈利、让消费者立刻感受到价值的应用层产品。

  早就扎根在做AI应用的“未来智能”,完美卡上了这波浪潮。

  这家“不太一样”的初创公司,只用3年就坐稳了AI耳机top1,并且实现了盈利。

  10月13日,未来智能宣布达成亿元级A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启明创投超额跟投。这已是它年内获得的第三笔融资。

  在AI硬件这条被誉为“下一个时代入口”的赛道上,一边是苹果、华为等拥有强大生态和供应链的硬件巨头,另一边是手握流量和算法的互联网大厂。

  一家创业公司,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蓬勃生长,并频频拿到了顶级投资机构的战投票?

  “我们是在跳下悬崖造飞机。”

  未来智能创始人兼CEO马啸这样形容他和团队过去三年的状态,“是一个逼着自己前行的过程。”

  这个比喻精准地捕捉了AI硬件创业的本质,它既不完全遵循硬件的逻辑,也与互联网的打法貌合神离。

  一边是万有引力般强大的传统硬件制造规律,另一边是汹涌而至、规则未定的AI浪潮。你必须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同时造出两支机翼,一支叫“过硬的品质”,另一支叫“杀手级应用”,并且让它们协同飞行。

  未来智能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剖析一家AI硬件公司如何在巨头环伺的丛林中,不仅活下来,还活得很好。

  它也为“谁能赢得AI硬件之战”提供了一个非典型的答案。这场竞赛的胜利者,可能不取决于谁的算力更强、模型更大,而在于谁能更早地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

  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场关于耐心、聚焦和对产业有深刻敬畏的“慢仗”。

  “‘无所不能’反而会失败”

  要理解未来智能今天的选择,必须回到它“出生前”的失败。

  CEO马啸的职业生涯,与中国语音AI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创业之前,他在科大讯飞工作多年,亲历了智能语音助理从崛起到陷入困境的全过程。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和逻辑没有现在这么严谨,对未来的判断也没这么清晰。”马啸坦言。但他们知道什么路不能走,因为那些坑,他们都踩过。

  在手机上做一个无所不能的AI助理,曾是所有语音技术公司的梦想。但现实给出了三个冰冷的答案。

  第一, 当时AI技术远未成熟,常常听不懂、理解不了用户,高期望与低能力的巨大落差劝退了用户。

  第二, 缺乏“信源”,也就是马啸口中的“skills”。用户吃穿住行的需求掌握在第三方APP手中,它们没有动力开放核心接口给一个语音助手。

  第三, 在手机上,语音交互的效率远低于成熟的触屏操作。

  “这三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手机语音助理不可能成功。”马啸回忆。这次彻底的失败,反而成了他宝贵的思想资产。

  必须放弃做“超级助理”的执念,将宏大叙事转为具体的、可被解决的问题。

  “比如智能客服。”马啸举例,“用户打电话给银行,诉求非常聚焦。在这种极窄的场景下,上一代AI技术就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个逻辑被抽象出来,成为未来智能的核心信条:“越垂直,越有用”。

  产品越垂直,用户的期望就越聚焦,技术就越容易满足;场景越垂直,所需的数据和信源就越可控,越容易形成“数据飞轮”。

  他们将目光从“全场景”的手机,转向了“在路上”的穿戴设备,最终锁定在了耳机赛道。

  场景,则被进一步压缩到“办公”。为那些被会议、通话和信息淹没的职场人士,提供一个解放双手的工具。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把语音信息高效地记录下来。

  “我们给自己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就是聚焦办公领域,再往窄里缩就是会议场景。这是最大的减法:把AI闲聊、查天气、通用ChatBot这类功能全砍掉,只做‘记录者+翻译者’。”

  这个“减法”,在AI大模型浪潮兴起前,为未来智能圈出了一块安全的、可以深耕的自留地。

  “重视用户”的飞行测试

  然而,即便方向正确,“造飞机”的过程依然险象环生。

  2020年,未来智能推出了第一代耳机产品。彼时公司还没有正式创立,他们很快就撞上了硬件世界的第一堵墙:品质。

  “我们的第一代产品,当时是仿苹果的设计,但做工、质感都差很多,塑料感很强。”马啸坦陈。

  用户的反馈非常直接且两极分化:“你们这个耳机是50块钱做的烂耳机,但我又不得不用它的录音功能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消费者买一副耳机,首先要求它在音质、佩戴、续航上是一副合格的耳机,然后才是AI带来的增值。

  “这是血的教训。我们想在耳机这个红海市场突围,必须先做好耳机,再叠加别人没有的优质AI功能,你才能杀出去。”

  为此,马啸几乎跑遍了产业链Top 10的供应链公司。但他面对的是创业公司的普遍困境,订单量太小,顶级代工厂根本看不上,他们要求的起订量,动辄以百万台计。

  一个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根本无法企及。中层工厂,门槛也要5万台起。

  马啸讲了一个故事——别人做的都是听音乐的耳机,而他们要做的是“AI的耳朵”。这副耳朵能听懂会议、做翻译、写纪要,它会被AI从电子、结构到声学彻底重构。

  “今天你可能觉得我们很小,但跟我们合作,你们有可能成为下一代AI耳机的核心代工厂。”

  这个故事打动一家果链上的顶级代工厂,最终同意以区区几万台的起订量,为未来智能开启生产线。

  这好比为一架纸飞机换上了合金骨架,让未来智能的硬件品质终于能与一线大厂看齐。

  在稳固硬件的同时,AI耳机的另一支“机翼”也在用户的“吐槽”和需求的推动下快速迭代。

  最初,产品只能录音和转写。很快,外贸从业者要求加入多语种识别和翻译;金融分析师希望5分钟内能从两小时的财报会议录音中抓住重点。

  2023年大模型的爆发,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未来智能迅速将大模型能力整合进产品,让耳机从一个“记录员”,进化成一个能做摘要、提炼待办事项的“初级助理”。

  马啸形容这种感觉,“就像从一条窄路突然走进了宽路。”这也是未来智能最关键的一次加法。

  就这样,未来智能的“飞机”,终于平稳飞了起来。2024年,公司就实现了盈利,并在618、双十一等大促中,多次登顶AI耳机赛道的销量榜首。

  马啸还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点,第一代产品被用户“边骂边用”的经历,让未来智能“以用户为中心”的基因,埋得足够深。

  他手机里大概有一百多个跟他吐槽过产品的用户,都是用户投诉时加上的,慢慢就成了朋友。这家公司对待用户诉求延续了马啸的风格,会专门做用户反馈的收集和分析,核心需求一定来自用户。

  有自己的护城河

  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AI硬件是既定趋势,小米、阿里都已经明确入局AI眼镜。如果互联网大厂也来做办公AI耳机,未来智能怎么办?

  马啸对此并不焦虑,因为未来智能的生存空间,已经在细分领域得到了验证。

  巨头们要么“不愿做”,要么“做不好”。

  互联网大厂属于前者。他们的核心DNA是轻资产、快迭代、追求网络效应。而硬件,几乎是“反互联网”的。研发周期长达6到9个月,试错成本高昂;库存和渠道管理是重资产的无底洞;用户增长效率远低于线上买量。

  智能音箱的结局就是前车之鉴,它们曾被寄予“超级入口”的厚望,最终大多沦为查询天气的工具,未能承载起平台的野心。

  “他们还是以超级入口的思维来做,”马啸分析,“但这个思维放在硬件上是否成立需要打问号。”这导致大厂对硬件的投入往往缺乏耐心,一旦短期看不到巨大的流量价值,项目就很容易被放弃。

  苹果、华为这样的硬件巨头则属于后者。“苹果要解决的是全球众多用户的共性需求,用户群太广,所以它的AI切入点不可能聚焦在某个垂直领域。”马啸解释道。

  手机厂商的AI思路是平台化,他们会增强手机的通用AI能力,或者为开发者提供更强的工具,让生态伙伴去开发五花八门的应用,最终目的是带动手机销售。

  他们可能会做一副拥有通用AI能力的耳机,但不会像未来智能一样,为了实现一个“推开耳机盖就能录下六七米外会议内容”的场景需求,而去重新设计麦克风的算法、选型和物理位置。

  这种“场景倒推,重构硬件”的AI原生思维,也是未来智能与巨头们的本质区别。他们不是在传统硬件上“贴”一个AI应用,而是以一个具体的AI场景为起点,去重新思考和定义硬件本身。

  长期胜利的路线图

  拿到新一轮的投资后,未来智能想得很清晰。马啸透露,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向:丰富AI产品矩阵、全球化扩张,以及对AI Agent的前沿探索。

  这背后的真正野心,是通过“一脑多终端”战略,成为个人办公场景的生态定义者。

  今年5月,未来智能发布了“viaim大脑”,这是一个面向个人的商务办公AI智能体。

  在马啸的构想中,耳机,只是这个智能体的第一个成熟的“听觉”终端。未来,公司将围绕办公场景,推出更多具备“视觉”等感知能力的硬件产品。

  也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一家能把AI听觉产品做到极致的公司,想必有能力做好AI视觉工具。

  这些形态各异的硬件,会像部署在用户身边的传感器网络,持续收集一手的、高质量的办公场景数据。数据实时汇入云端的“viaim大脑”,进行处理、分析、决策,甚至最终实现自主执行。

  理想状态下,用户未来拥有的,将不再是一堆孤立的设备,而是一个统一的、越用越懂用户的“私人办公助理”。

  也就是说,硬件作为入口,通过解决用户的垂直痛点来占领心智;而硬件带来源源不断的独家数据,又成为训练“大脑”的养料,让AI服务形成马太效应,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

  “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是‘软硬件一体化的AI办公助理服务的提供公司’。”马啸说。

  海外市场的扩张,则为这个生态提供了更长远的市场。北美销量增长7.2倍、亚太区爆发式起量,带来的不只是收入增长,也会积累全球用户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反哺viaim大脑,使其在多语言处理、跨文化办公习惯适配等方面不断进化。

  资本显然看到了这种潜力。

  在AI硬件赛道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前夜,这种资本与资源的加持,或许会帮助未来智能更快完成生态闭环。

  “AI的本质是用技术提升人的工作效率,而大家往往忽略了怎么让AI更了解人这个过程,这需要长时间伴随用户,听其言、观其行。”

  马啸说,现在行业都在卷AI的“脑子”、卷模型、卷算法,却很少有人深耕“怎么让AI听得清、看得明”,而这正是未来智能一直在做的事。

  被问及“如果未来失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马啸觉得,要么能力跟不上时代,要么没在关键节点抓住战略机会。未必是不够快,而是不够对、不够准,或是不够稳。

  不过即便在AI时代,未来智能曾经验证过的一个逻辑依然不会变,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准定位,先明确场景,再让硬件配合场景落地,快速增长和生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