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年发展,我国已经构建起覆盖发电、输变电、供电等电力生产主要环节的管理体系。2024年,我国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67%,农村地区可靠率为99.915%,全国供电可靠率为99.924%,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0月14日—15日举办的2025年电力行业可靠性高质量发展暨电力可靠性管理40周年主题论坛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与会人士指出,“十五五”即将到来,这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最后五年,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的背景下,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
电力可靠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指标。刚刚过去的迎峰度夏,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连续2个月突破1万亿千瓦时,这在全球也是首次。电力负荷不断创新高,但电力供应平稳运行,这充分反映出我国能源保供能力与韧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在论坛上表示,1985年水利电力部设立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开启了我国电力可靠性专业化管理的征程。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网规模、装机容量、新能源发展等主要指标均世界第一。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完成了从探索创业到奋力追赶再到并跑领先的角色转化。2024年,我国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67%,农村地区可靠率为99.915%,全国供电可靠率为99.924%,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致辞中也指出,我国已成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可靠性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政府主导到行业自律的历史性跨越。在关键运行指标方面,主力燃煤机组等效强迫停运次数由1985年的5.09次显著下降至2024年的0.14次,降幅达97.2%;全国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从1991年的94.55小时大幅压缩至2024年的6.7小时,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24%。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阶段。高端制造业加速崛起、城乡融合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对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司长汪拥军分析,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电力可靠性管理面临三重挑战:首先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和民生用电质量需求持续提升,叠加新能源随机性特征,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其次是统计覆盖不全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重统计轻应用”等问题仍然存在;第三是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使得安全运行风险日益复杂。
面对这些挑战,汪拥军提出了构建可靠性管理新格局的具体路径:要坚守数据真实性和全面性这一生命线,深化数据在规划、建设、运维全流程的应用;加快推进系统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推广自动化采集技术应用;推动管理模式从“比指标”向“比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安全保障能力。
鲁俊岭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及A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装备和技术水平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电力可靠性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要充分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充分发挥电力可靠性管理对电力安全的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切实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全面提升电能质量。
国家能源局可靠性和质监中心副主任康国珍也谈到,电力可靠性管理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电力企业生产运维管理信息与可靠性信息一体化建设和集约化管理。实现所有运行设备信息集成、性能趋势监测和可靠性分析评价、预防性维修优化等数据的相互交互和及时共享,实现技术理念、标准和支持手段的不断升级。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可靠性数据智能化采集、智能化分析、可视化管理、透明化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