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精准探下,将沉重的车门、挡风玻璃稳稳抓起,再分毫不差地嵌入车身;底盘合装工位上,升降平台将发动机、悬架等整体托起,与下降的车身严丝合缝地对接;工人们手持工具敲击车窗做最后的检查,动作娴熟而富有节奏……
金融投资报记者步入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望不见尽头的流水线,如同缓慢流动的钢铁之河,充满了工业的力量之美,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由此展开。
战略升级
从“硬件更换”到“体系进化”
作为成都市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是此次“万千气象看四川”集中采访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在“抓项目、促投资”的战略指引下,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正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智能化改造。
金融投资报记者获悉,此次升级以生产线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核心抓手,旨在通过实质性投资,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级,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设备更新绝非简单的维持性投资,而是支持捷达品牌向“高品质国民车”转型的战略性举措。
“我们当前的升级,首要目标是支持未来电动车的生产。”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产品管理部SUV车型产品经理李果接受采访时透露,生产线正进行全方位改造,以确保在未来能够柔性化地共线生产燃油车、混动车和电动车。
本地产业链
从“配套”到“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投资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的升级不仅仅是自身的进化,对成都乃至四川的汽车产业链也是一次深度赋能与重塑。
具体来看,电动化转型将直接为本地带来新的产业机遇。李果明确表示,为满足新能源车型生产需求,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的供应商会同时升级零部件的技术规格,特别是在电池、电控、电驱及智能座舱等“新三电”与智能化核心部件领域。不难看出,这将填补或加强四川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上的供应链布局,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025年下线的捷达VS8和速腾L车型,体现了成都公司生产线从大众MQB Classic电气架构平台向MQB Evo电气架构平台升级的结果,新电气架构平台对供应商在智能化水平、电气架构及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果坦言,新规对车辆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智能驾驶辅助及事故自动呼叫等系统均提出明确要求。例如,整车需具备有效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关键零部件也需实现功能冗余与数据安全保障。因此,要求供应商在电气架构设计、芯片选型、软件集成等层面进行系统性升级,使其产品在性能与可靠性上全面符合未来法规与技术发展要求。
“可以说,我们对供应商在‘质量’与‘技术’协同提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共同构建下一代智能汽车的制造体系。”李果如是表示。
那么,目前四川本土供应链是否具备承接实力?
“这完全可以满足,绝对没问题。”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李果给出了充满信心的判断。 这一表态,是李果对成都汽车产业链数年来积累的制造与管理能力的充分肯定。其进一步指出,作为最早入驻龙泉驿区的整车制造企业,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的目标之一正是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高标准带入四川。如今,本地供应链已展现出能够承接国际领先制造体系的能力,实现了从“引入扶持”到“并肩同行”的跨越。
记者手记
生产线旁的直播间
听见了变革的潮音
在此次走访调研中,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的升级举措,其意义远超一个工厂的物理改造。它如同一个强大的“产业引擎”,通过设定更高标准、开辟新的需求,正强力驱动整个区域汽车产业链向电动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迈进。
而让记者觉得最动人的一幕,不是高速运转的全自动化生产线,而是在规律作响的生产线旁,一位员工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直播卖车。
这看似微小的场景,却是此次升级最生动的注脚——智能制造提升的是生产的“效率”,而将直播间搬进车间,则是在重塑连接用户的“场景”。
在记者看来,这一幕意味着现代化工厂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端,更是直面市场的窗口和品牌体验的前沿。
这线上线下交融的一幕,似乎也清晰地听见了进化变革的潮音: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既是硬核技术的革新,也是运营模式与用户思维的焕新。当生产的轰鸣声与线上的直播声同频共振时,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个传统制造体系向未来产业全面进化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