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预期寿命持续延长催生了对长寿医学的迫切需求。随着人口结构深刻变革,一场以延长健康寿命、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加速到来。2025亚太长寿医学国际峰会近日在香港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医学科研专家、产业界代表及投资人齐聚香江,共商长寿医学发展大计。

作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亚太地区在推动长寿研究及创新技术应用方面优势显著。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在峰会上指出:“亚太地区在长寿研究与抗衰技术应用上潜力巨大。特别是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已成为全球标杆,引领着行业发展方向。”
郝德明强调,中国大陆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与巨大的医学发展机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总人口比例达22%。“这一现实倒逼医疗健康模式从‘病后治疗’向‘主动健康’转型。”他表示。
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郝德明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应对老龄化列为重点任务,而今年4月发布的《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更从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作出刚性规范,“为长寿医学发展筑牢了政策根基”。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中国长寿医学正形成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记者获悉,全国近50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凭借机制灵活优势,已在康养医院建设、“医养融合”等领域探索出有效路径,成为推动健康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然而,行业仍面临服务标准化不足、国际合作不深入等挑战。对此,郝德明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健康管理普及率和投入水平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他引用数据强调:“截至2024年,超过9000万美国人在PPO等健康管理计划中受益,约占其总人口的70%以上,而我国享受科学、专业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在人均医疗支出方面,美国约为10.7万元人民币,日本约为1.86万元,而中国仅为2547元,尚不及日本的七分之一、美国的四十分之一。”
“这既说明差距,更凸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郝德明表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合作”。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标准建设筑牢服务根基,构建覆盖基本与非基本医疗的双重标准体系;二是以模式创新激活市场活力,深化“医养融合”“数字+长寿医疗”等新业态;三是以国际合作为纽带,共建学术交流、技术共享与人才培养机制;四是以生态构建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政策协同与行业自律。
“我们期待本次峰会成为亚太长寿医学领域的‘常设性对话平台’,”郝德明展望未来,“通过建立‘年度峰会+专题论坛’机制,发起联合研究计划,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让前沿技术更快惠及亿万民众。”
峰会由全球医生组织中国代表处主办,通过多场专题论坛聚焦长寿诊所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及产业投资机遇,推动形成开放、融合、可持续的健康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