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台发难,宣称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还要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当时美国政府已停摆十天,美军工资发不出来,诺贝尔和平奖也落了空,特朗普急需靠对华强硬转移视线、维持他那套“赢学”叙事。结果呢?美股瞬间蒸发2万亿美元,他自己也火速改口——这场闹剧到底演的是哪一出?
关税威胁:特朗普的愤怒与误判
特朗普这次发飙,表面上是冲着中方反制来的,实际上暴露了他一贯的经济误判。
美方最近小动作就没停过:商务部一个月里三次更新“实体清单”,把几十家中国无人机、智能技术企业都塞了进去;财政部制裁多家中国炼油厂,说是它们买了伊朗石油;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对相关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交通部更要求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这也管得太宽了吧?
10月9日,中方出手了: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第二天,又宣布对高通启动反垄断调查,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特朗普立马“无能狂怒”威胁加关税,但他显然缺乏基本经济常识——尽管他一再声称关税成本由贸易伙伴承担,但实际承担者恰恰是美国消费者和美国企业。
谁付账单:美国消费者承担55%关税成本
关税一加,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应声上涨约4%,连本土产品也跟着涨了2%。像咖啡这类没法自己生产、或是从高关税国家进口的东西,涨得最狠。
高盛最新报告显示,到今年底,约55%的关税成本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企业承担约22%。报告还指出,美国今年通胀率可能因此涨到3%。
特朗普总吹牛说“美国的贸易伙伴承担了关税成本”,可现实是:美国进口商得真金白银向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交钱,再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笔账,他压根算不明白。
讹诈无效:特朗普火速改口
10日早上刚发出关税威胁,当晚特朗普就在白宫改口:如果中国撤销稀土新规,他可能会放弃大幅提高关税的计划。
结果中国商务部12日明确回应:“动辄以高额关税进行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对于关税战,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眼看讹诈无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赶紧出来打圆场,表示美国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并称双方可以在未来几周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温。
特朗普也顺坡下驴称,11月1日“还很遥远”,预计最终会与中国达成协议,甚至补了句:“我认为我们与中国之间会没事的”。
这种光速改口的套路,外界早就看透了,并将其称为“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退缩)。
这场自导自演的关税闹剧,除了让美股蒸发2万亿美元、暴露美方焦虑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又一次验证了“TACO定律”。
眼下这场闹剧快落幕了,但以特朗普的性子,类似的戏码保不齐还会上演。只是这种反复无常的把戏,除了不断透支美国的国际信誉,什么也换不来。正如中方所言:“以高关税相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这句忠告,或许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值得特朗普深思。
(海报新闻综合新华社、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