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下旬,国内新季玉米陆续收获上市,玉米市场进入新陈交替阶段。当前,主产区新作玉米定产情况、基层售粮情绪及下游企业建库节奏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亦是新陈玉米价格如何对接的关键驱动因素。
在此重要时间节点,笔者在大商所的带领下,历时5天,走访了黑龙江区域玉米上、中、下游产业链。走访对象包括玉米种植户/农场、贸易商、深加工企业以及交割库等,总计调研了13家相关企业,深入了解了东北地区新季玉米整体产量、质量、开秤价、种植端售粮情绪、下游企业建库意愿以及相关企业运用玉米期货和衍生工具情况。
单产明显提升
通过走访主要玉米种植区农户及农场,笔者了解到,虽然在鼓励种植油料作物的政策引导下,今年黑龙江玉米整体播种面积较去年稳中略降,但由于作物长势良好,玉米单产同比增加。预计今年黑龙江地区新季玉米总产量同比稳中有增。
今年东北地区天气条件整体良好,整体单产水平同比增长。从调研数据看,黑龙江东部地区玉米产量多在12~13吨/公顷,去年为11~12吨/公顷;部分长势良好地块产量在15吨/公顷,个别地块能达到18~20吨/公顷。
另外,今年新作玉米品质普遍好于去年,容重水平同比明显增加,毒素水平偏低。据了解,当前少量上市玉米的检测数据显示,容重多在710~720g/L,部分容重达到740~750g/L。
种植成本下降
通过走访主要种植区农户及农场,笔者了解到,今年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成本同比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地租成本同比下降,其他农资成本基本不变。
具体看,今年黑龙江东部地区平均地租约为12000元/公顷,去年为13000元/公顷,其他农资成本为6000~6500元/公顷,种植总成本为18000~18500元/公顷。局部地区农户地租成本为11000~14000元/公顷(比去年下降1000元/公顷),农资成本为6000~7000元/公顷,种植总成本为17000~21000元/公顷。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笔者对玉米单斤成本进行了推算:按照12吨/公顷的产量、18000元/公顷的总种植成本计算,30个水的潮粮种植成本约为1500元/吨,即0.75元/斤,折合14个水玉米的种植成本约1900元/吨,即0.95元/斤。加上其他成本(烘干成本、短途运输、集港运费等)200~250元/吨,预计新粮到港价格为2100~2150元/吨(不同单产对成本影响差异较大,以上估算仅供参考)。
市场情绪谨慎
今年黑龙江地区新作玉米开秤价整体高开低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加工企业防止粮源外流;二是新作丰产预期较强,企业主动建库意愿不强。某深加工企业9月中旬30个水潮粮收购价为0.85元/斤,9月24日已降至0.79元/斤。
在丰产预期下,当前市场情绪相对谨慎,下游企业短期仍处于被动建库阶段。一方面,当前气温同比偏高,粮源可储存时间较短,部分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而贸易商收购态度谨慎,多围绕下游企业订单,以“快进快出”为主。另一方面,贸易商及加工企业普遍认为,在10月新粮大量上市之际,新作玉米价格短期压力仍存,因此主动拉长建库周期。在市场情绪偏谨慎的情况下,部分有存粮条件的农户表示,若30个水潮粮价格低于0.8元/斤,会开始惜售观望。从调研情况看,市场普遍关注30个水潮粮价格在0.75元/斤的支撑效果。
玉米市场展望
今年以来,玉米市场产业链各环节表现十分理性、谨慎,价格整体先扬后抑。WIND数据显示,今年锦州港平舱价运行区间为2000~2400元/吨,9月26日为2310元/吨。
供应方面,全球及美玉米供给月环比再度承压,美玉米供给压力凸显。然而,当前国内玉米限制进口政策延续,进口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甚微。国内方面,新作玉米丰产预期较强,预估产量同比稳中有增,产需缺口补充需关注小麦替代及政策粮源投放力度。
需求方面,生猪及禽类养殖存栏量仍处于相对高位,但当前养殖企业利润处于亏损状态或亏损临界点。后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去产能预期下养殖企业存栏量的变化。另外,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利润欠佳,加工需求表现较弱。
展望后市,接受调研的部分企业表示,今年玉米市场整体表现或相对平稳,价格波动区间相对有限。相关企业认为,玉米价格下方看种植成本的支撑、基层售粮情绪等,上方看下游企业建库情绪、谷物替代规模、政策粮源拍卖节奏和力度等。短期看,11月之前市场对价格的预期相对偏弱;中期看,下跌空间相对有限,关注四季度收储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长期看,向上的空间相对有限,重点关注玉米和小麦的价差、政策粮源拍卖情况以及进口政策变化等。
企业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
玉米期货恢复上市二十多年来,产业客户参与度不断提升,玉米产业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和运用逐步深入。
从此次受访对象参与期货市场的情况看,上到玉米种植户和农场,下到贸易商和玉米加工企业,均对玉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给予高度认可,玉米期货价格已经成为产业链各环节重要的决策参考。
在定价模式方面,贸易企业、下游加工企业在玉米采购、销售环节多采用基差点价和一口价定价两种模式。其中,基差点价占比在30%~50%。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基差点价在玉米现货市场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接受度,但运用程度及使用效果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在风险管理方面,产业链对玉米期货套期保值的运用愈加得心应手。上游种植端通过玉米期货套期保值、“保险+期货”等风险管理模式,提前锁定销售价格,稳定种植收益。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某农场反馈2024年该农场牵头带领500多户玉米、大豆种植户参与了大商所推出的“银期保”项目。该项目引入银行和龙头企业,种植户不仅获得了银行的信贷支持,在粮食收获之后还有龙头企业定向收粮,让农民种粮有资金、卖粮有途径,为农户丰产增收提供全过程保障。
同样,受访的下游企业表示,近两年玉米现货价格重心持续下移,企业在库存建立的过程中,结合现货、期货基差走势,通过玉米期货市场卖出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玉米库存价值下跌的风险。玉米期货交割库对期货工具的运用愈加成熟,通过发挥交割库功能、套期保值等操作,增厚了企业利润。玉米期货盘面的机会已经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玉米头部企业也在探索通过期货、期权等工具帮助自己的客户进行套期保值等锁价服务。
综上,玉米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对玉米期货及衍生工具的接受度、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程度均在持续提高。(作者单位:格林大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