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底层构建的情感表达能力,正是青心意创破解“人机交互壁垒” 的关键:当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走都自带情绪温度时,人类对其的 “接纳迟疑” 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真正实现 “无缝融入物理世界” 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对牛腾昦 “情感必选项” 理念的技术落地。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到产业实景,或在街巷间穿行,引路人驻足侧目,或于舞台中央炫技,让围观群众纷纷拿起手机记录。在整机厂商持续迭代下,人形机器人已初步融入物理世界。
但若细究人与机器人的交互链路,便会发现一幅微妙的图景: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仍停留在“拍照打卡” 的浅层互动阶段,尚未迈入 “近距离亲近” 的深层维度。换言之,在人类与人形机器人之间,仍横亘着一道无形的“交互壁垒”。
这一特征在各类现场均有印证,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完成功能性任务时,人只能以观察者的角色被动等待,如观看机器人炫技、等待机器人发起打招呼式交互等,虽然有新奇的感受,但本质上交互依旧为浅层,无法称为亲近。
而破解这份“深层交互空白”,正是整机厂的最终命题。技术迭代能让人形机器人更灵活、更智能,但要真正打破人机之间的无形隔阂,还需在“温度感” 的构建上寻找突破口。
这亦是青心意创提出“全面拟人”理念的核心初衷。在其看来,具身智能的核心定位应是作为“伙伴”深度融入物理世界,并实现与人类的高效协同交互。“我们始终坚定认为,具身智能终将走进家庭;在终局场景指引下,机器人必须具备深度交互能力,而我们的研发重心亦始终围绕交互体验展开。”青心意创创始人、CEO牛腾昦在接受具身研习社采访时明确表示。
基于此认知,青心意创将“情感链接”确立为技术与产品的核心底座,使具身智能在具备实用作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承载“温度感”属性。譬如依托“情绪步态”,具身智能得以具备情绪表达能力,不仅弱化了传统机械的冰冷感,更能让人类直观感知到这位“伙伴”的情绪标化。
对“情感链接”的底层洞察,为青心意创构建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标识。以此为基石,青心意创进一步拓展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边界,释放“情绪”在养老、陪伴、心理辅导等高频交互场景的应用价值,进而持续拓宽具身智能赛道的商业疆界。
恰如刘慈欣所言:“科技应该是有温度的”。具身智能不只是“工具”,而是能以更贴合人类情感与行为逻辑的方式融入生活,那份 “不敢靠近” 的迟疑,才是真正转化为“愿意亲近” 的信任。
从底层重塑情绪传递能力
规避“脚本式”交互
“情感表达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牛腾昦抛出这一核心判断。
当前行业中,多数具身智能整机厂商对人形机器人的“情感属性”持有共性认知:将其视为技术演进的终局形态,且将其与功能执行能力界定为递进式迭代关系,即先实现高效“干活”,再逐步攻克情感交互。但在这一主流逻辑之外,青心意创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认知框架。
在牛腾昦看来,人类沟通场景中,超半数信息传递依赖非语言模态,涵盖肢体、步态、表情等。这意味着,若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突破“工具属性”的局限,深度融入物理世界与人类生活场景,其本体必须先具备情感表达能力,而非将其置于技术迭代的后置环节。
认知的差异性让青心意创做出了看似“大胆”的做法,直接从底层架构赋予人形机器人的情感传递能力,将非语言情感传递的底层逻辑,深度嵌入机器人的关节控制、步态规划等核心模块,而非通过后期交互脚本叠加“表演式”情感。
因此,青心意创发布了全球首个情绪步态大模型,依托该模型的技术支撑,机器人能够依据不同情绪自动调整步幅、身体姿态、踩踏力度等动作语言,并能自主产生外显表情。目前Orca已可通过步态精准传递高兴、沮丧、紧张、自信等数十种人类情绪,并支持情绪的自主切换。
在牛腾昦看来,情绪步态技术是公司在具身智能“伙伴”核心定位下的技术深化,技术突破让人形机器人得以从单纯的任务执行,进阶至通过肢体语言自然传递情绪的交互主体,真正赋予其“人味”特质。
以“愤怒”情绪步态为例,在该情绪的还原场景中,Orca的步态呈现出顿挫沉重的特征,肢体保持紧绷状态,全身动作语言均传递出明确的警告信号。值得关注的是,处于愤怒步态状态的 Orca 可实现向其他情绪的自主切换:例如在无缝衔接至“紧张”情绪时,其身体姿态会显著放松,脚步的顿挫感亦随之减弱,节奏趋于柔和,展现出情绪过渡的自然性。

图片来源:青心意创
据具身研习社独家了解,青心意创在界定不同情绪的表达范式时,深度融合心理学、交互设计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再通过更关注本体复现的方式,最终实现“一眼可感知具体情绪”的核心效果,确保情绪传递的直观性与准确性。
当前,依托真人数据采集,青心意创已构建“情绪数据库”,后续有望基于机器人本体实现上百种复杂情绪的演绎与动态转变。此外,其正尝试人类微妙情绪的机器人复现研发,例如“略带生气、稍显自信”等更高难度的情绪表达场景,进一步拓展情绪传递的精细度边界。
情绪步态技术仅是青心意创“情感链接” 技术体系中的分支。在此之前,为提升人形机器人步态的拟人化程度,青心意创已首创直膝走路步态技术。目前,Orca内嵌多模态具身算法,配合面部情绪外显屏幕,Orca可实现语言理解、动作执行与情绪表达的深度协同与一体化反馈,让交互体验更沉浸。

图片来源:青心意创
此外,Orca的外观设计亦透露出“圆润”,通过融入更柔和的曲线设计元素,传递出兼具温和感与亲和力的“伙伴”属性。
在青心意创“全面拟人”核心战略的技术布局框架下,未来将有更多聚焦情感表达的创新技术持续涌现,进一步夯实其在具身智能情感交互领域的技术壁垒。
从底层构建的情感表达能力,正是青心意创破解“人机交互壁垒” 的关键:当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走都自带情绪温度时,人类对其的 “接纳迟疑” 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真正实现 “无缝融入物理世界” 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对牛腾昦 “情感必选项” 理念的技术落地。
“情绪”有多少商业空间?
青心意创对“情感链接”的洞察,是一条被资本市场认可的商业路径。
截至目前,青心意创已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汇集了业内知名投资机构,并于2024年一举斩获高工颁发的“最具投资价值”奖项。
牛腾昦对具身研习社表示,现阶段的投融资环境已经和23、24年大不相同,盲目入局不再是主旋律,更冷静的资方更相信能触碰到的未来。而青心意创所摸索的商业路径正是一条可以预见的正确路线。
在牛腾昦看来,B端商业场景只能还原具身智能落地的一个切面,更广阔的商业故事还要靠C端实现。这也正是行业内普遍提及的具身智能“终局之战”。基于这一判断,青心意创才跳出“先功能后情感”的常规逻辑,确立“全面拟人”的技术与产品思路,本质是将终局形态前置到当前研发与落地环节,为C端渗透提前铺路。

图片来源:青心意创
基于这一核心场景布局,青心意创正持续探索更具差异化与增长潜力的细分场景:例如联合医院研究机构,探索情绪赋能下人形机器人的心理引导应用场景;同时推进人形机器人与宠物的交互陪伴场景研发。此类场景当前仍处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空白领域,而这一商业空白背后,恰恰指向了行业此前对“情感能力” 的重视不足。
需强调的是,聚焦情感链接并不意味着Orca仅具备陪伴属性,其同时具备高效完成精细化操作任务的能力。依托业内突破性的无需视觉规则注入端到端双臂操作模型,该模型实现短程任务成功率超95%、中长程任务成功率90%,可熟练完成泡咖啡、调酒等精细化操作;此外,Orca 单臂负载能力达 5kg,同时具备移动负载功能,进一步夯实作业能力基础。
在“情感交互”与“作业能力”双轨并行的战略下,青心意创的两条腿走路模式看似面临较高的研发投入挑战。对此牛腾昦表示,公司始终秉持“尊重技术、尊重市场”的原则,通过精准化资源投入的策略,确保发展路径与现阶段商业逻辑高度适配,避免盲目研发,以高效布局推动商业化进程。
情感是底座
重新认识具身智能价值
无论是技术研发的底层逻辑,还是商业路径的选择,不难发现青心意创将“情感链接”视为底座,是和大脑、小脑、本体同样重要的基石。
这即是青心意创的顶层设计,也是其和业内玩家明显分野之处。
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来看,情感能力并非“另开辟的附加功能”,而是决定其能否突破商业化瓶颈、实现规模化普及的关键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并非是独立发展的而是深度融合。青心意创的情绪步态也是其情感表达的其中一环。Orca内嵌了多模态具身模型,可以在与人的对话过程中,完成内容、表情、肢体动作的一体化呈现。未来,青心意创会发力情感捕捉、情感分析、情感计算等。
从产业视角来看,青心意创的“情感底座” 思路实则在破解当前具身智能的两大核心困局:其一,打破“功能内卷” 陷阱。当前行业多聚焦于 “关节自由度、负载能力” 等硬件参数竞争,却忽视了 “人类是否愿意接纳” 这一前置问题,而青心意创通过情感链接的构建,将竞争维度从 “工具效率” 拉向 “用户情感价值”,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其二,定义 C 端市场的 “准入标准”。家庭场景对机器人的核心诉求并非 “完成任务的速度”,而是 “能否融入家庭情感生态”,青心意创以 “情感底座” 为核心的技术方案,实则提前构建了 C 端落地的 “适配能力”。
当其他厂商仍在B 端场景验证功能时,青心意创已通过情感交互建立用户信任,这种 “提前卡位” 将形成显著的用户心智壁垒。
更关键的是,这种思路正在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产业价值:它不再是“高效的机器工具”,而是 “具备情感联结能力的共生体”。当机器人可以主动向前一步,通过情感链接感知人类需求、回应人类情绪时,其价值边界拓展至“补充情感需求”,不仅打开了C端市场的万亿级空间,更为具身智能从“工业产品” 向 “消费级智能伙伴” 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而这正是青心意创 “情感底座” 战略为整个产业带来的增量价值。
原文标题 : 能共情亦能干活,青心意创为何押注具身智能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