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6日讯5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官宣已有半月,从公开信息来看,至少有16个省份超过30个项目宣布资金到位,金额合计约150亿元。目前,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城市更新等项目。业内预计,项目有望在10-12月密集落地,把上半年的储备转为开工量,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为202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打底。
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同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该项政策开始进入执行阶段。
财联社综合企业预警通与DM的数据统计,半个月来看,已至少有16个省份宣布首笔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到位,涉及项目数超过30个,金额合计约150亿元。目前,江苏、广东、安徽、内蒙古获得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数量较多。
图:已获得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的项目

从已落地的项目来看,除了传统的交通、水利基建,清洁能源项目成为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的方向,如内蒙古库布其新能源有限公司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新疆木垒县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广西白龙核电项目等等。城市更新领域也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创新应用的重要场景,广东、浙江、安徽等地都有相关项目获得支持。
今年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为历史上第三次,2015-2017年、2022年分别推出过两批工具主要应对当时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
中金公司的研究团队认为,此前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支持战略导向下的基建领域,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投向行业中包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除科技创新项目外,消费基础设施也是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重点支持方向,对消费领域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
从申报主体看,地方国企仍为主要承接方,其中不乏多家城投公司。国有平台通过专业化运作推动项目落地,如温州北站项目由合作股份公司申报的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性项目提供了新路径。
中金公司的研究团队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将有部分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假设占比20%,对应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工具落地有助于提振民间投资增速,反映出政策层面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导向。
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最早由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提出,5月起,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的地市级发改委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已组织开展了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题培训暨项目申报培训会议。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从4月定调到9月官宣,给予地方4-5个月时间完成项目清单梳理与资金匹配,预计项目有望在10-12月密集落地,有助于把上半年储备的项目转为开工量,尽快转化为四季度的实物工作量,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为202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