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江城,东湖秋水碧连天。
“我们对深化与湖北的合作充满期待。”
“我认为湖北是一片充满无限机遇的热土。”
“希望能与湖北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
10月16日,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中欧企业家东湖对话在武汉举行。东湖对话现场,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
“马士基与湖北的缘分始于1999年。二十六年来,我们既是湖北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合作共赢的参与者。”中国欧盟商会主席、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表示,“我们期待与湖北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建绿色、畅通的全球供应链。”作为全球航运物流企业,马士基近年来持续加大在鄂布局,依托花湖机场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助力“湖北造”通达全球。
丹麦格兰富中国区总裁马克漫用“水脉相连”比喻与湖北的合作:“我们参与武汉地铁、国家存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高效水泵技术为城市发展注入‘活水’。湖北的绿色发展脉搏,与我们节水减排的理念同频共振。”
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更多企业找到了与中国市场的契合点。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总经理泽尔根·柯博特表示:“钢铁行业面临低碳革命,湖北的产业基础与创新环境,为绿色钢铁技术提供了最佳试验场。我们愿将氢能炼钢等前沿技术落地于此,与中国伙伴共闯转型深水区。”
湖北何以成为中外企业竞相布局的热土?答案或许写在“通”与“创”二字之间。
——“通”达天下。湖北构建起“铁水公空”四网融合的立体交通体系:中欧班列(武汉)辐射40国120城,花湖机场一夜直达全国、隔日联通世界,阳逻港航线遍及117个国家和地区。昔日“九省通衢”,今朝“九州枢纽”。
——“创”见未来。湖北拥有137所高校、16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出黑芝麻智能、长飞光纤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感慨:“在东湖畔,我们研发出支持大模型的车规级AI芯片,让智能驾驶更高效、更低碳。”
西班牙双丽集团董事长戚丽玲对此深有体会。她带领20余家西班牙企业代表访鄂,推动在汉设立华中总部。“从巴塞罗那到武汉,我们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共鸣。湖北的务实作风与产业生态,让我们看到了‘西班牙品牌+湖北制造’的无限可能。”
绿色,是中国与北欧合作的最亮底色。据统计,北欧五国对华直接投资超150亿美元,其中绿色领域占比持续提升。
在这曲绿色交响中,科技奏响了最强音。上海海智在线董事长佘莹表示,公司搭建的“数字制造网络”,已为全球28万采购商和70万家制造企业提供碳足迹解决方案。“我们要做绿色转型的‘翻译器’,让不同语言、标准的企业在低碳轨道上同行。”
开放包容为“投资湖北”打下“牢地基”。从相约春天赏樱花,到秋日东湖对话,多种交流合作机遇让更多企业看到湖北,了解湖北,投资湖北。
“选择湖北,核心是看重其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洪斌表示,未来企业将积极对接新通道资源,为推动中欧班列发展提供更多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运输装备,为铁路、港口、机场等企业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共同开拓市场新机遇。
合作之门越开越大,共赢之路越走越宽。从新能源汽车出海到相关企业抱团进欧,从节能环保理念到创新驱动发展,中欧经贸合作覆盖领域拓宽,众多项目落地有声,企业信心坚定,尽显中国—北欧经贸合作的强劲动能。
今天的湖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支点,更是思想交融、创新迸发、合作共赢的支点。正如与会企业家所言:“单打独斗无法抵达未来,携手同行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