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石恩泽雷若馨
这两天最火爆的国内展会当属在深圳举办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简称湾芯展)上。当深圳市发改委预告“大惊喜”后,媒体、产业人士、产业投资人甚至股民都涌向这里。
尤其是,新凯来展示半导体六大类31款设备模型、发布万里眼90GHz示波器。若将视线从单点参数移向产业全景,会发现这场展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展示国内半导体产业上某件“终极武器”,而在于揭示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在不断积累的“底气”。
长期以来,公众对半导体创新的关注往往聚焦单一关键设备上。这种思维本质上仍停留在对单一技术节点的过度聚焦,忽视了半导体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中最复杂的产业链,其突围必须依靠全环节的系统性推进。
新凯来展出的岳麓山(光学检测)、赤壁山(光学量测)、武夷山(刻蚀机)、峨眉山(扩散设备)、三清山(快速热处理)、普陀山(介质薄膜沉积)、长白山(薄膜沉积)系列产品,单看某项参数或许尚未站上全球制高点,但其意义在于覆盖芯片前道制造全流程。这种覆盖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线的贯通”,而唯有形成完整工艺链条,单一环节的创新才具备产业化落地的土壤。
万里眼90GHz示波器的展示,恰是这种系统性思维的另一注脚。高端示波器作为芯片设计和测试的核心仪器,长期以来被国际巨头垄断。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要承受高昂的采购和维护成本,更关键的是研发节奏受制于人——等待设备维修、升级的时间窗口,可能直接导致产品错过市场机遇。
国产高端示波器的意义,不仅在于自主可控,更在于重构研发生态:国内工程师不必再为仪器故障跨国协调而耗费数周,不必因害怕设备“停工”而减少实验频次。这种基础工具的自主,释放的是整个创新链条的活力。
从“技术自主”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
新凯来三十余款设备组成的矩阵,其最深刻的冲击力不在于技术参数的对比,而在于对产业关系的重塑。当中国半导体企业拥有国产设备作为备选,国际设备巨头的产品策略、服务响应速度都不得不随之调整。这种“替代选项”的存在,使企业从“绝对依赖方”转变为“协同创新的客户”。
这让人联想到光伏、液晶面板等行业曾经历的逆袭路径——最初国产设备可能仅在特定性能上接近国际水平,但正是这种“可替代性”的存在,迫使国际厂商调整产品策略,最终推动整个行业进入良性竞争轨道。
半导体行业的突破遵循着与互联网行业截然不同的逻辑。它不需要戏剧性的产品发布会,而是依靠一个个工艺参数的优化、一类类材料纯度的提升、一款款设备稳定性的改进。这种创新是静默的、累积的,甚至可称为“枯燥的”。
正是这种“枯燥”的积累,构建起真正的产业壁垒。当新凯来能够提供覆盖前道全环节的设备方案,当万里眼能支撑90GHz测试需求,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搭建自主可控的制造基座。这个基座确保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能保持在牌桌上——并且拥有持续加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