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降温,离冬天不远了,我也要开始收拾东西了。”北京的王阿姨在感慨降温的同时,也开始盘算起她后续的行程。作为资深“候鸟人”,王阿姨每到冬天都要去三亚住三个月左右,以躲避北京的寒冷,这也成了王阿姨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老年人对养老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旅居已成为近年来养老领域的热门话题。“旅居养老火起来,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老年人生活观念的一次转变。”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以前讲养老,更多是“安度晚年”,而现在的老年人更想要“活得有趣、有品质”。北方冬天太冷,南方气候温和,这本身就有自然迁徙的动力。但真正支撑旅居养老热的,不只是气候,而是人心。很多老年人希望在晚年还能换个环境,结识新朋友,过有节奏、有风景的生活。
在老年人旅居需求的推动下,与养老行业具有天然关联的保险机构也纷纷布局旅居养老。霍虹屹认为,保险公司具有天然的资金优势、风险管理和精算能力以及庞大的中老年客户群体,这为其进入旅居养老领域提供了天然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信任度。
“政策+市场”催生旅居养老热
旅居养老是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城镇旅行并居住,享受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养老服务等各类适老服务的生活模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韩瑞栋撰文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老年人旅游、养老等服务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低龄活力老年人拥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新型养老理念和较强的出游消费意愿,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丰盈和自我价值实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十四五”时期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健康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老年人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随着老年人规模扩大和旅居养老渗透率上升,旅居养老将逐步由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变,进入快速发展期。
相关政策意见也已出台,以响应老年人的旅居需求并助力银发经济发展。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指出要培育旅居养老目的地,开展旅居养老推介活动;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再次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推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下,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起来,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云南、贵州、海南,再到养老创新服务较为成熟的浙江等省份,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推动旅居养老产业的发展,康养社区、旅居养老综合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数据显示,今年1—7月,云南省接待旅居老人达43万人次,同比增长46%。
“从趋势看,政策环境越来越友好。中央文件多次提出要发展旅居养老,地方政府也在建设旅居示范区,再加上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需求升级,中国旅居养老市场的基础是扎实的。按目前业内测算,到2035年,中国旅居康养产业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万亿元。虽然这个数字还在动态调整中,但方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它会是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霍虹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五年是旅居养老从“概念期”走向“标准化期”的关键窗口。
多家险企开启旅居之路
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险企在布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同时,也开始发力旅居养老,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养老选择。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保险、泰康保险、友邦保险、大家保险、德华安顾人寿、信美人寿等险企已有旅居养老产品线。其中,大多险企采用“保险产品+旅居养老”模式,即客户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获得旅居地入住资格,享受免押金入住、优先入住等权益,以此实现保险产品和旅居养老服务的联动。
从模式来看,大中型险企主要依托旗下的养老社区来布局旅居业务,让客户能在不同地域的养老社区流动和居住。以泰康保险为例,其旗下的泰康之家已在全国布局了37城46个项目,24个城市27家社区开业运营。其中,苏州泰康之家·吴园和杭州泰康之家·大清谷先后被授牌成为长三角区域首家和浙江省首家“5A级旅居养老基地”;成都泰康之家·蜀园也被授牌成为四川省首批“旅居养老基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已有超过1400位泰康居民在泰康之家各地园区候鸟旅居。此外,泰康之家各社区还累计接待了近30万人次的全国各地客户,进行旅居体验。
另一方面,中小型险企则主要依托外部的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来提供相应的旅居服务。以信美人寿为例,其会定期发布旅居体验团,购买其保险产品的会员和客户可以通过官方APP来预约参与资格。
“保险机构布局旅居养老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首先,保险机构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其中不乏具有旅居养老需求和能力的老年人,这些客户对保险机构有一定的信任度,为险企开展旅居养老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其次,保险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具备强大的资金筹集和运作能力,能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居养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包括建设养老社区、购置房产、完善配套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旅居环境;再者,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经验丰富,其本身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在旅居养老项目中,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诸如健康风险、安全风险、市场风险等,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项目的稳定运行。
业内:建议中小险企谨慎切入旅居
与此同时,险企在旅居养老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旅居养老跨地域运营,对服务标准化和政策协调要求高,保险机构在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上可能面临困难,导致服务效率不高。
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袁帅认为,险企可以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开展内部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或者加强与各类资源方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当前,旅居养老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对于想要切入旅居养老的中小型险企,霍虹屹建议,中小险企要比大公司更审慎、更灵活。
首先,中小险企可以先从“轻资产合作”切入,比如和已有旅居养老基地合作,通过保险产品嵌入旅居权益,或者成为合作项目的保障方、会员体系共建方。这样既能试水,又能积累经验。
其次,要选定细分领域,比如候鸟型养老、温泉康养、文化旅居等,用特色和服务质量取胜。此外,也可以做季节性会员制、区域联动制,形成“小而精”的模式。
再者,中小险企要非常注重口碑。第一批客户的体验,往往决定品牌的生死。服务上要有温度,流程上要注意细节,价格上要透明。旅居养老不是简单的住宿,而是信任经济。
最后,要主动拥抱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出台旅居养老扶持政策,土地、税收、审批都有倾斜。中小险企可以通过与地方合作,借助资源、政策和场地,降低进入成本。把“金融智慧”和“地方资源”结合起来,反而能形成灵活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