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从十年前的十多万元跌到几千元,不仅促进了乘用车自动驾驶应用的普及,还催生了景区低速无人车的市场。
从宜宾高铁站步行十分钟,记者体验到了附近公园的无人驾驶观光车。记者实测发现,低速无人车已达到自动驾驶L3级别,在安全的算法原则之下,避障谨慎度也极高。一旦人流变密集,安全员会主动人工接管。
这一场景的落地,正折射出我国特定环境下的低速自动驾驶市场商业化进程加快。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有乘用车企业进入低速无人车市场,也是看重了这一机会。对于企业来讲,也需要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拓宽应用场景。
景区低速无人车已达自动驾驶L3级别以上
从宜宾站出来步行十多分钟就会到达E·Park宜公园,观光车就停在园区里。这辆十四座观光车与一般观光车有所区别,它带有自动驾驶功能。10月15日下午,记者体验了无人驾驶观光车,它围绕园内设计路线行驶一圈,保持时速5km。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要求,虽然是自动行驶,每台车都配备了一名安全员。

观光车的车顶有一个激光雷达,相当于它的眼睛,可实现约1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感知,系统根据场景限定实际感知距离和避障策略。记者发现,只要10米以内识别到障碍物,它就会减速或停止。经过一些狭窄道路时,若旁边建筑物离得过近,也会进行识别。大屏幕的卫星图会显示身边障碍物,以黑点形态出现,黑点越密集,障碍物就越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景区的复杂场景和真实环境仍然给车辆定位和感知性能带来各类挑战。虽然观光车两侧配置有毫米波雷达,可以自行避障,但在单侧为阶梯的狭窄路段中,在靠近台阶时,还是需要安全员接管避障,保证观光车安全行驶。
十多分钟体验行驶结束,观光车行驶谨慎,实际时速低于5km。
除观光车之外,园区还有小型的自动驾驶车辆。它采用黑白撞色的简约设计,搭配轻便的遮阳顶棚,其自动驾驶程度比观光车高一点。记者实际体验发现,小型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会更加流畅,且方向盘会自行转动。
“这实际上是低速自动驾驶的小场景应用,观光车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小型车在部分封闭场景下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接近L4水平。”四川宜云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侯昌洪向记者表示,这类车都属于低速无人车,主要是在公园等特定景点运行,无人清扫车、无人安防车和配送车可达到L4级别。观光车还在东安湖有投放,演唱会时的人流使用频率会更高。无人驾驶观光车实现自动驾驶需四大核心技术,分别是感知、定位、规划与控制,以及车云协同系统。侯昌洪认为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在技术性能指标和产品批量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记者注意到,园区无人驾驶车和无人割草机、无人高尔夫机的运行逻辑类似,SLAM(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结合实现定位、避障,并融合高精地图及惯性导航(IMU)数据,以提高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稳定性。
特别是新能源车广泛应用激光雷达后,价格下降使这类观光车用得起激光雷达。目前,该观光车激光雷达价格在几千元,整车价格在20万元左右。在十年前,一颗激光雷达售价要高达十多万元,占到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
上述公司的纯惯导融合定位开发工程师罗明华向记者表示,园区自动驾驶车辆的算法原则是安全优先,技术难点在于多传感器数据同步处理。在长假人流密度比较高的区域,由于多人行走轨迹的不确定,观光车的传感识别会判定需要停止,通常会转为人工接管。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小场景区域,无人驾驶也有更多提升空间。从商业模式来看,这类园区观光车不是直接销售,更多采用运营分成模式。
激光雷达等感知系统成技术标配
根据一览众咨询的信息,目前,我国在特定环境下的低速自动驾驶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产品在试运行及商业化过程中也越来越成熟,下游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2020年以前,在运营的低速自动驾驶汽车均为测试车辆,或处于公司内部试运营阶段,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未开展,2020年后才实现规模化应用,目前物流配送领域是低速自动驾驶汽车应用最大的市场。2025年,我国低速自动驾驶车辆销量将达到5.9万辆,其中物流配送领域低速自动驾驶汽车销量为2万辆,占比34%;港口应用领域销量0.8万辆,占比14%;环卫领域1.8万辆,占比31%;矿山开采领域0.8万辆,占比14%。2025年—2030年将是低速自动驾驶商业化关键窗口期。未来五年,低速自动驾驶将重构城市物流、交通和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我们也是在五年前开始切入这个赛道,当时还是蓝海。我们团队有清华大学科研背景,团队创始人的很多同学也去了乘用车自动驾驶团队。”侯昌洪表示,现在竞争对手也是越来越多,很多乘用车企业也加入到这一市场。公司未来还是要通过研发投入,打造基于移动智能体的园区智慧出行/作业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无人观光车、漫游车、安防巡逻车、配送车等各类移动智能体,多模异构数字底座,AI(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中台,以及精准适配各类应用场景的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南京、深圳、嘉兴等多个城市也在一些景区运行了无人车,从时间上看也是最近两年。这类无人车同样采用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对复杂道路的感知。侯昌洪表示,这类场景更多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
实际上,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场景仍在拓宽,比如可以强化自动泊车功能。
在园区附近写字楼,一地下停车场内配备了激光雷达。记者发现,一辆拥有自动泊车功能的新能源车可以实现更远路径的停车功能。实践中发现,司机可以将车停在写字楼电梯门口,车辆通过场内的激光雷达感知系统自动停回车位以及召回,二者距离达到了百米。
这也是四川宜云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