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张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激光雷达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他提出,机器驾驶没有百分之百绝对的安全,证明机器驾驶比人驾驶更安全就是可行的,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明机器驾驶的安全性。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蕊摄
在谈到对人工智能赋能汽车产业发展的认识时,苗圩坦言,在感知端,应做好硬件安全冗余。他提到,少数企业只采用图像感知,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方式。按照第一性原理,人的视觉在极强或极弱的光线下也有看不清楚的现象,加上雷达后可以大大提高可视性。
“在执行端,需加快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苗圩提到,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悬架等智能底盘关键技术,是端到端自动驾驶将神经网络输出的控制指令转化为实际车辆动作的关键环节。
在谈到AI赋能汽车后的安全问题时,苗圩提到,机器驾驶的安全优势主要体现在规则遵循与行为一致性、数据驱动与持续进化潜力、不受生理与情绪因素干扰等三个方面。但他同时表示,“机器驾驶也存在本质上的安全挑战”,包括应对“长尾场景”的能力不足、感知与认知的固有局限、黑箱效应带来的不可控风险等方面。比如,面对训练数据中没有充分涵盖的罕见场景,机器的决策系统可能因为缺乏先验知识而失效;机器的环境感知依赖传感器数据与预设算法,易受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误识别与误判。
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机器驾驶虽然无法实现绝对安全,但其凭借精准的传感器、实时决策和持续学习能力,能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当前智驾技术已在特定场景中展现出优于人类驾驶的稳定性,长远来看,通过技术迭代、法规完善与道路适配,智驾也有望成为更高安全水平的出行选择。”
在苗圩看来,人工智能已从“锦上添花”的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他提到,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纵深与体制机制优势,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逐步拓展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他还表示,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车企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避免行业内卷。此外,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共识与法律保障;清晰传达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边界与正确使用方法,减少因误解或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