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家数据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相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近期国家数据局正式函复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等7个地区试验区建设方案,围绕7方面158项改革举措开展试点试验。
浙江省正同时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浙江将如何统筹两个试验区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发展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董钊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当地建立跨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包括试验区推进常态化会商、信息共享和项目联审制度,完善重大问题、重大任务沟通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布局与资源调配,形成横向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构建“数据—技术—应用”全链条闭环
董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浙江是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省份,这既是国家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也是浙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契机。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潜能。浙江将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立足整体推进、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实现“1+1>2”的聚合效果,探索形成“浙江样板”。
首先是在机制协同上,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工作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加强政策集成创新。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发挥浙江“8+4”经济政策体系作用,重点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培育、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算力基础设施、场景示范应用等领域加大政策集成支持力度。
其次是在任务协同上,深化双向赋能效应。在“两区”建设中,将以数据要素为燃料,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产业场景为落点,构建“数据—技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重点聚焦在数据高效化供给、数据便利化流通、数据价值化应用等任务,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动核心要素高效流通。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则聚焦做强数字产业集群、深化实数深度融合、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等任务,并发挥人工智能、平台经济、数字贸易等浙江优势,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广阔场景舞台,从而实现“两区”同频共振,形成数据赋能技术、技术激活场景、场景反哺数据的良性循环。
再次是在生态协同上,构建制度引领、改革突破、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聚焦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安全合规、算法治理等核心环节,建立完善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制度规范体系。推进改革协同创新。
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包容激励的容错纠错实践环境,支持市场主体先试先行。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机制。更大力度推进场景创新。构建应用场景协同开放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落地应用,激发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动能。
支持数创企业探索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等模式
如何帮助数创企业在用数、用算力方面能够“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相关问题。
他表示,《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强化多维用数保障与算力资源供给。一方面,高质量、可持续的数据资源供给是培育数创企业的重要前提。
《若干措施》以公共数据为抓手,鼓励地方加快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和应用创新生态,促进公共数据的可持续供给与开发利用,强化对数创企业的数据供给。围绕企业“用数成本高”这一核心痛点,《若干措施》支持数创企业探索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等方式,开发数据资源、释放数据价值,激发多方合作意愿。
此外,为降低技术门槛,《若干措施》还提出鼓励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平台生态圈数据服务平台,开发提供普惠性数据产品与技术工具,全面提高数创企业的用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数创企业创新活动不断深入,对算力的需求持续攀升。《若干措施》从提升算力供给、降低算力获取使用门槛、引导算力需求精准对接三方面加强对数创企业的算力保障。
他表示,在提升算力供给方面,《若干措施》紧密结合国家枢纽节点的算力规模部署,优化热点区域需求保障,支持地方协同参与、共同建设,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在降低算力获取使用门槛方面,《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国家枢纽节点面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助力成长型企业突破资源约束。
在引导算力需求精准对接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打造集算力统筹监测、统一调度、弹性供给与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新型算力网基础设施,引导各类算力资源与数创企业发展需求高效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