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遵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商务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通过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引领和驱动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以及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最终在资源配置优化、发展空间拓展、产业链有力延伸以及价值链有效提升等方面,塑造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环节,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新生态,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虽然此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已推动服务型制造取得部分发展成效,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所显现,但在关键技术供给能力、标准体系完善以及典型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应用等方面,服务型制造的短板依然较为明显,需要通过政策创新给予进一步赋能。
服务型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借助科技创新驱动,尤其是技术创新驱动,来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实施方案》为此提出了三大主要政策导向:一是鼓励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编制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智能技术攻关的联动;三是面向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远程运维、产品服务集成等重点场景与重点模式,推动攻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服务型制造全产业发展生态的重要内容支撑。《实施方案》提出,既要发展以检验检测、中试以及技术推广与扩散为主的科技服务业,也要发展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同时发展有利于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供给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另外还要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品牌打造等提供专业化赋能。
服务型制造当然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也不能拘囿于服务内容的设计领域,而必须落实到推广应用的效能上来。《实施方案》提出了分类推进的政策导向:一方面,要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加强政策统筹、分类指导,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同时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服务要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制造业;另一方面,《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
企业是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核心主体。《实施方案》一方面指出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等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硬件 + 软件 + 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强调须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此,《实施方案》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方式深化与中小企业的互利合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提出支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转型方案提供商,引导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型制造咨询诊断、成熟度评价、供需对接、人才匹配、知识产权等服务供给能力。
在明确企业对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为更好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实施方案》还特别提出了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的政策安排,一方面强调以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在政策协同、创新应用、主体培育、数智技术攻关、健全生态等方面先行先试,另一方面指出要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广应用,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必须明确,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重塑制造业基因的现实力量。它们让制造企业能够“看见”过去看不见的需求,“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实时感知设备运行状态,预测性维护不再是梦想;借助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定制可以规模化实现;利用人工智能,产品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优化。数字技术正在消融工厂的围墙,让制造与服务在虚拟空间中无缝衔接。因此,在《实施方案》的诸多创新亮点中,数字化赋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环,尤其是在提出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方面,《实施方案》对数智能量的集成导向十分清晰。
一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同时强调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另一方面,《实施方案》指出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并要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在全面构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战略矩阵的基础上,《实施方案》还明确要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开展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3项专项行动。在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方面,《实施方案》首先提出要建设共享制造平台,汇聚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与此同时,《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共享工厂,面向园区、集群等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满足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另外,《实施方案》强调要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检验检测能力。
对于开展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在各行业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营造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要重点面向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区域,打造服务型制造品牌,在此基础上,《实施方案》明确了四条主要路径:一是支持引导制造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态,提高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运作水平,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品牌形象;二是探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体系建设;三是支持地方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特色,打造服务型制造区域品牌;四是加强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
在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方面,《实施方案》确立了四大政策导向:一是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工业服务应用场景;二是鼓励打造面向消费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方面,打造生活服务应用场景;三是鼓励打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引导政产学研各方通过丰富活动推介形式,加强融合应用场景供给,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四是建立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平台,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作为以上具体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方案》首先提出要健全完善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包括深入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等活动,强化区域协同、产学研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开展成熟度评估等;与此同时,《实施方案》指出要壮大人才队伍,特别要依托各类平台载体,加强服务型制造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不仅如此,《实施方案》强调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搭建多层次服务型制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取得实效。
全球制造业目前正在经历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重大蝶变,低成本优势逐渐消退的中国制造必须通过价值提升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型制造正是打开价值提升之门的关键钥匙,以此观之,《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是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顶端攀登的路线图,更是传统制造模式在数字时代的一场华丽转身,这种转变既会对内锻造出一种全新的制造文化,即制造不再是冷冰冰的生产过程,而是充满温度的价值创造过程;制造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供应商,而是用户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也会对外带动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的根本提升,“中国创造”与“中国服务”也将协同并肩地走向世界,进而更加紧密与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