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央行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9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21万亿元。同时,M1M2剪刀差持续收窄,货币活化延续。
有业内人士指出,存款搬家本质上是利率机制作用下居民资产的重新配置。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存款搬家”是利率机制作用下居民资产的重新配置
9月人民币存款中,住户存款大涨2.9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9194亿元。财政性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分别减少8400亿元和1.06万亿元。

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单月的住户存款首次增长超过2万亿元,也是下半年以来单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增长首次为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与季末揽储有关。而后续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回暖,资金可能还会回流至股市或理财中。
事实上,近几个月以来,居民存款增速较前期高位有所回落,非银存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在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少市场机构将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之间的变化视同居民存款“搬家”到股市。
专家表示,所谓“存款搬家”,其实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的变化,把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的现象,本质上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
过去20年里,股票、房产、互联网金融产品、银行理财、基金等不同类型资产在不同时期曾成为居民存款资金转移的去向,并且根据不同市场形势变化,这种资金流动也是双向动态变化的。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主要还是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有关。
有专家指出,存款搬家是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收益率相对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比如,当预期债券、股票收益率走高时,就会增加持有这类资产,在预算(财富总量)约束下则会相应减少其他资产。不同金融资产收益率比价关系改变后,资金会由低收益资产流向高收益资产,利率的影响和传导作用会体现得较为明显。2023年以来,存款利率与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弹性增大,存款“搬家”和“回流”现象时有发生。
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个人投资消费需求等回暖
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持续收窄。根据央行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按此计算M1M2剪刀差已缩小至1.2%,较去年9月最高时的10.1%的降幅达到了8.9个百分点,达到2021年以来的最低值。这意味着货币活化程度进一步改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近期M1增速上升较快,M2和M1增速“剪刀差”显著收窄,主要受上年同期M1基数下沉,以及隐债置换导致城投平台企业活期存款增加推动,并不代表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实体经济的消费、投资活跃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伴随上年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退,9月可能是本轮M1增速最高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进一步指出,M1增速延续上行走势,一是季末贷款投放强度环比提升,存款派生加速。二是9月财政多支少收,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存款转移。9月居民、企业存款分别增加2.96万亿元、9194亿元,财政存款减少8400亿元,同比分别变动7600、1494、-6042亿元。三是季末月份银行理财回表力度加大,非银存款对一般存款分流程度下降。四是权益市场交投热度不减,部分居民存款延续入市,交易性货币需求走升。
而M2增速在较高基数上有所回落,在温彬看来,财政政策发力增多、社融和贷款均保持合理增长,对M2增速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考虑到去年“9·26”资本市场被快速激活,形成了较高的增长基数,使得今年M2增速在高基数下边际回落。
“M1增速延续上行,带动M1M2剪刀差继续收敛至1.2%,达到2021年以来的最低值,表明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温彬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