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月内,高压压力传感器领域黑马敏之捷传感科技 (常州) 有限公司(简称 “敏之捷”)动作频频:9 月官宣获中轩能源、泓诺创投、长江车百创投联合注资的 A + 轮融资,10 月再掷 1 亿元将六维力传感器项目落子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区。
这家 2022 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正以国内唯一的玻璃微熔核心工艺为支点,在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两大风口赛道实现 “双线突围”,成为国产高端传感器领域的亮眼新星。
国内唯一玻璃微熔工艺,填补量产空白
敏之捷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对传感关键工艺的深度掌控。公司聚焦高精度、高压力汽车传感器领域,构建起从晶圆设计、晶圆分离,到 MSG 玻璃微熔工艺、封装测试、传感器集成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尤其特有的玻璃微熔工艺,已为敏之捷带来 20 余项专利授权,其中 9 项为发明专利,形成坚实的技术护城河。依托这一核心工艺,公司高压压力传感器顺利通过 IATF16949 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为后续规模化量产与进入头部供应链奠定关键基础。
在智能汽车传感领域,敏之捷已实现 “技术 — 产能 — 市场” 的闭环落地。公司建成行业领先的全自动标定产线,高压压力传感器月产量突破 20 万只,广泛应用于智能底盘、空气悬架等核心系统,成功打入华为、小鹏、小米、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头部企业供应链,与主流 Tier 1 及主机厂形成稳定合作,年产 500 万只的产能规划正填补国内高端压力传感器规模化量产的空白。
车规技术跨界,破解六维力传感器 “成本难题”
当智能汽车业务步入正轨,敏之捷将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爆发前夜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其关键布局的六维力传感器项目,正是车规级技术的跨场景创新应用:基于硅基应变片的玻璃微熔工艺,历经 13 轮迭代后,产品在精度、反应时间、稳定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 “触觉神经”,每台设备需配备 4 颗手腕 / 脚踝六维力传感器及 28 个关节扭矩传感器,而国际同类产品的高成本长期制约商业化进程。敏之捷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核心MSG玻璃微熔工艺和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在保证性能指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同时,将单只传感器生产周期压缩至 10 分钟,实现核心部件成本的大幅降低,目前新品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为机器人大规模落地扫清障碍。
资本加码,夯实双轮驱动战略
资本市场对敏之捷的 “双赛道” 布局给予充分认可。此次落地武进高新区的六维力传感器项目,总投资 1 亿元中 4000 万元专项用于设备投入,拟投入玻璃微熔和六维力传感器组装设备。而最新完成的 A + 轮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 EMB 力传感器全自动产线建设与人形机器人传感技术研发,进一步强化 “芯片设计 — 工艺开发 — 封装测试” 的全链条可控能力。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三轮融资,“车规业务稳基本盘、机器人业务拓增量” 的双轮驱动战略成效初显:汽车传感器的量产经验,为机器人传感器提供成熟的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体系;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探索,又反哺汽车传感产品向更高精度升级。这种协同效应,让敏之捷成为同时覆盖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两大核心赛道的稀缺标的。
敏之捷的快速成长,恰逢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双重爆发期。在汽车领域,智能底盘、线控制动等升级推动高压压力传感器需求年增 35%,而此前国内高端市场长期由外资企业主导;在机器人领域,据行业预测,2027 年全球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美元,国产化率不足 15%。
随着新一轮融资与项目投产的推进,作为掌握核心工艺的国产传感器企业,敏之捷有望在高端传感自主化浪潮中实现更大突破,助力中国智造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抢占全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