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1500多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开通合作线路1.3万多条,建成综合服务站点14.5万余个,年均通过客货邮业务运送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
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分散、村组布局零散,长期面临着客运客源少、农产品运不出、快递送不到等痛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既是保障农村客运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畅通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务实选择,是一举多得的利民之举。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改善、面貌一新。遍布乡村、连接城乡的公路网络,为客货邮融合发展提供了宽广“跑道”。
同时,农村客运普遍面临着较大生存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以及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农村客运的客流量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另外,受限于末端网络薄弱,快递物流“进村难”“进村慢”“进村贵”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快递往往要到乡镇取件,农产品出山渠道有失便捷,较高的物流成本对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出山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优质产品难以接入广阔市场。
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不仅为农村客运经营主体开辟了增收渠道,也有效完善了快递物流末端布局,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便捷的寄递服务,助力全国农特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有望取得“1+1+1>3”的协同效应,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并非简单物理叠加,当前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覆盖广度深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发力、系统推进,进一步整合资源、破除堵点,立足农村出行、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实际,分区分类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融合”文章,让资源聚起来。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交通、邮政、供销等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集约高效整合资源;探索利用既有客运站、邮政所、村级商超等设施进行改造,打造覆盖广、功能全、服务优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站点,拓展“交邮+”应用场景,让站点成为乡村服务发展的“多功能枢纽”。
二要守牢“安全”底线,让发展稳下来。既要严格执行客车营运标准,严格区分客运与货运功能,在保障旅客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邮件快件运输;也要严格落实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等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邮件快件交接手续,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研判和预警处置异常运输、异常配送、异常运营等情况,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三要提升“服务”质效,让群众暖起来。因地制宜优化服务模式,推广“时间固定、线路固定、站点固定”的“货运班线”,让物流配送更高效;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打造“冷链专线”“特色运输线”,精准匹配农村群众的出行与增收需求,让客货邮融合不仅“通得了”,更“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