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活跃,主要指数震荡走高,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增量资金逐步入场。随着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凸显,银行理财资金蹄疾步稳进行布局,将权益市场作为对冲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压力的利器。
从产品端来看,理财公司的权益布局在显著提速。除了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加外,利用“固收+”策略,在固收类产品中搭配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成为行业更广泛采用的方式,以此实现权益增配并贡献收益新弹性。
记者梳理各家理财公司2025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穿透后的权益类资产总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下半年以来“固收+”含权产品供销两旺,助推理财公司一面借道资管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一面加大直接投资力度。业内人士表示,增加对权益市场的直接投资和权益投研能力的提升,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为了更好适应直接投资需求,理财公司应进一步推进权益投研组织建设和框架搭建。
含权理财产品供销两旺
“三季度以来,我们顺应客户对含权理财产品踊跃申购的趋势,增加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的权益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记者从业内获悉,受益于权益市场亮眼表现,含权理财产品正吸引增量资金涌入,例如招银理财“全+福”多策略产品系列9月25日保有规模突破3000亿元,服务客户超240万。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民生理财、青银理财、杭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共发行13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去年全年仅发行了2只。在今年新发的权益类产品中,被动跟踪指数的理财产品成为主流。
今年以来,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通过直接投资或以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通过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我们以ETF为主要权益投资工具,同时辅以个股直投、配置其他基金及委托投资。去年以来,ETF已成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市场的重要手段。在选择ETF时,我们重点考量估值水平、市场风格以及对后市的展望,目前以大盘价值类ETF为主。”上述股份行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经理介绍道。
“纯权益类理财存续规模占比一直较低。纯权益类理财要求权益仓位大于等于80%,在市场向下反转后,减仓压力大。所以权益团队捉襟见肘、客户风险偏好低的银行理财,发行的多是混合类、‘固收+’产品。”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解释称。
多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对于能够接受波动的投资者,在股市回暖行情下,他们会建议客户考虑股债结合的“固收+”产品,可以享受到权益市场上行带来的红利,在稳健的框架内提升收益弹性。此举得到不少理财客户认可。
增配权益意愿增强
“本轮含权产品的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存量客户。值得欣喜的是,他们开始愿意在理财公司配置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上述股份行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经理表示,市场波动已成为常态,客户对市场风险、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认知显著深化,以往固收类理财产品短期下跌就可能引发投诉,如今客户更趋理性,甚至会在低位补仓、高位止盈,投资行为日趋成熟。
业内人士表示,以往,理财公司参与权益投资,较大的制约因素来自客户端——客户对净值波动的接受度低,普遍追求低波稳健。随着客户对含权产品的认知逐渐增强,理财公司开展权益投资的基础日趋坚实。
根据理财公司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穿透后的权益类资产总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这一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
戴志锋表示,今年8月以来,混合类、“固收+”等含权理财发行量显著提升,预计随着理财规模的稳步增长,理财配置权益规模将有稳步抬升,保守测算2025年下半年以及2026年全年合计将有超千亿元理财资金增配权益市场。
理财公司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今年以来,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宣布参与多家港股上市公司IPO基石投资,光大理财也参与了IPO网下打新,标志着理财公司正式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
工银理财表示,该公司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产品,采用港股IPO投资策略增厚收益,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港股IPO项目投资机会。
今年以来,理财公司也在加大力度,密集调研A股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有26家理财公司参与调研上市公司,调研上市公司数量合计近1800家,调研次数超过2150次。从被调研公司类型看,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的占比过半。宁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汇华理财、建信理财、工银理财等保持较高的调研频率。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认为,理财公司含权类理财产品扩容与对上市公司调研积极性提升之间存在联动关系:含权产品发行规模扩大,会催生对上市公司调研的需求;调研深度与广度的提升,又能为含权产品筛选高质量投资标的提供核心支撑。以调研数据为支撑的动态调仓策略,能够催生出更多复合型理财产品,有效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进一步丰富银行理财的产品矩阵。
推进直接投资能力建设
从投资模式看,目前,理财公司仍高度依赖遴选优质“外部管理人”。根据各家理财公司2025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32家理财公司穿透前的权益类资产投资规模仅为550多亿元,与穿透后的规模相差超十倍。
业内人士解释称,这意味着理财公司通过内部团队进行个股直投或直接购买公募基金的比例依然有限,其参与权益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委托投资,即理财公司通过购买基金公司、保险资管等机构发行的专户产品,将资金委托给这些机构进行权益投资。
不过,理财公司对直接投资的探索力度正在加大。业内人士表示,三季度以来理财公司的权益配置策略更趋积极,通过直接投资个股与配置公募基金参与权益市场的力度显著增强。
“随着投研能力的持续增强,理财公司在个股直投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望实现双向拓展,直接投资的比例预计将逐步提高。”北京一位理财公司投研人士表示,“三季度前,理财公司对直接投资股票仍持谨慎态度,一些公司通过定增、打新、对冲等方式参与权益市场。随着市场情绪回暖,三季度以来理财公司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明显增强,同时加大了对公募基金的配置力度,例如固收类理财产品加大了对二级债基的配置力度,因二级债基可投资股票。”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由于多数理财公司权益投研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银行理财开展权益投资的步伐。与权益投资匹配的激励机制缺乏、银行理财权益配置占比低导致权益投研人员业绩难以有效体现,权益投研人员薪酬向上弹性不足,同时银行理财权益容错空间较公募基金明显不足,直接导致银行理财难以留住权益投研人才。未来,需要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我们正在加大权益投资布局力度,一方面加快团队和能力建设,从保险资管等机构引入优秀权益投资人才;另一方面调整内部机制,逐步建立与权益投资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一位理财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