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高伟通讯员周栎)荆州出土简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秦汉“百科全书”。10月14日,湖北召开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会议,会上首次为自战国、秦汉墓葬出土的荆州简牍赋予统一名称——“荆州简”,专家认定其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会议集中展示了荆州近年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在保护与研究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为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及其丰富内涵提供了关键性新材料。
“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在会上介绍,荆州出土简牍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牍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近年来,荆州夏家台墓地、王家咀墓地、秦家嘴墓地均发现大批楚典籍简,数量达到3000余枚,内容涵盖“书”类、“语”类、诸子、文学、数学、医药、畜牧、日书等文献。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以荆州出土张家山汉简、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等为例,指出简牍文献已经在律令体系等研究领域成为主要的史料依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荆州处于荆楚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地区,保留了难以计量的荆楚文化遗产,尤其是战国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品类之重要无可比拟。
以简牍为代表的有机质文物是质地文物保护中最为棘手的难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年来累计完成14万多枚竹木简牍的脱水工作,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90%以上。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们前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依次走访纺织文物、简牍、木漆器等修复实验室,详细了解该中心在有机质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实际成效,见证了漆器、简牍、丝绸等珍贵文物“重获新生”的过程。
极目新闻记者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简牍修复室看到,肉眼难辨的字迹得以重新显现,干缩变形的竹简润胀复形、焕新。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目前中心正在修复中的全国各类简牍达3.6万枚,其中荆州简牍约1万枚。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