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17日讯(记者黄修眉)一颗零部件的损坏带来的停机,会给企业带来上百万损失;一次突发政策变动带来的措手不及,就能让企业在供应客户方面出现波动,这是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所面临的脆弱性。
如何防范这种脆弱性,又如何保持产业供应链的韧性?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在三十年的经验累积中逐渐找到了答案。
在10月15日至10月17日举行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下称:“2025湾芯展”)上,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泓明供应链集团”)执行董事沈翊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企业日益谋求“出海”,日益加大与全球各国的产业联动,保障进出口特别是出口供应链的稳定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泓明供应链集团与各家企业一起,做到“敏锐”和“韧性”。
泓明供应链集团创立于1995年12月,拥有30年国际贸易、物流和通关经验,25年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和平台开发经验,21年的大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和11年的大医疗产业供应链经验,是中国领先的技术先进型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
为集成电路领域供应链“首创一个标准”
沈翊在采访中提到的“敏锐”和“韧性”,正是应对当下国际宏观环境与产业政策快速变化的关键所在。泓明供应链集团通过其推动建立的集成电路亚太转运中心、全国首个供应链CCC免办便捷通道、一体化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等,帮助集成电路企业提前预测和预防相关供应链风险。
其中,就包括联合各方编制《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零部件归类指南》。泓明供应链集团正为集成电路这一新兴领域“首创一个供应链标准”,致力解决不同口岸商品归类不一致的问题。
沈翊表示,“集成电路产业设备零部件种类繁多,各家企业、各个口岸、各个国家所用标准都不相同,这为企业进出口产品带来极大不便,泓明供应链集团因此从产业中最复杂的领域开始,联合编制这套归类指南,并希望能复制到其他产业和领域。”
针对这一新标准,沈翊表示,集成电路供应链标准的探索是一个从实践到规范的过程,泓明供应链集团参与的标准化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
据沈翊介绍,服务标准方面,泓明供应链集团还推动CCC免办便捷通道试点,将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零等待”通关。通过制度创新,供应链集团推动监管从事前审批的“点式管理”转向依托数字化平台的事前准入与事后核查“链式监管”,实现了进口零部件的“零等待”通关。
目前该模式已服务超1.6万批10万多件零部件,将平均通关时间缩短2天,惠及超500家企业,并成功推动全国首部CCC免办地方法规于2023年在上海浦东落地实施,创新实践固化为法定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集成电路领域需要更加先进和智能化的供应链,泓明供应链集团也逐步将其创建的供应链体系复制到创新医疗、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沈翊称,“其内在逻辑在于这些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着高度相似的供应链痛点:都对高价值设备、关键物料和维修备件的通关时效、库存管理和应急响应有着极致要求。”
泓明供应链集团正将这套模式应用于生物医药的试剂、样本通关和新能源领域的核心设备供应链中,旨在构建一个覆盖更多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生态圈。
定位中国数智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平台
作为一家拥有30年经验与积累的供应链企业,泓明供应链集团早已将公司定位为中国数智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平台,而非传统供应链公司。
在沈翊看来,这一战略角色是成为其核心是运用数智化技术,将外部巨大的不确定性,转化为产业内部可管理、可预期的确定性,以此筑牢韧性根基。
沈翊表示,“大家或许有一个误区,认为供应链就是物流。但其实供应链是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最终用户的全局网络系统,涵盖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的整合,以及商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监管流的全链条管理;物流是供应链的组成部分,专注于物品实体流动的操作环节。”
换而言之,供应链是一个极为复杂且重要的系统。“传统供应链公司主要解决物流、清关等单点问题。泓明供应链集团旨在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能够理解并融合海关、国税、外汇、市场监管等多方规则的平台,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覆盖‘订、贸、关、仓、包、运、配、修’的一体化服务。”沈翊称。
据其介绍,泓明供应链集团通过分析行业中每一个具体场景的复杂性,以数字技术驱动供应链深度变革,通过AI实时控制每个节点的合规性与成本效益,实现从“答题”到“解题”的跨越,更好解决相关难题。
“当下,‘供应链韧性’远不止于抵御风险,它更强调遭遇冲击后,能快速恢复、甚至从中进化的自适应能力。对于停摆一小时损失就可能高达数百万的芯片行业而言,这种能力就是生命线。”沈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