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丹李雁争)近日,英武智能创始人陈源接受上海证券报《青年创业家》栏目专访,分享企业在低空经济赛道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实践。
当城市低空成为产业升级新蓝海,这位带着童年飞行梦想的创业者,带领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推出四代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将“空中出行”的科幻场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商业现实,成为推动中国低空产业商业化落地的新生力量。
以硬核创新打破行业壁垒
“飞行器的安全与性能,是我们研发的生命线。”专访中,陈源的话语透着工科生的严谨。这份严谨源于他早年在通信领域的积累——通信技术在航空航天的通用性,为切入飞行器研发奠定基础;更来自团队十余年自转旋翼机研发的技术沉淀和适航经验。2024年10月英武智能成立后,研发始终是战略核心。
低空飞行器的竞争力,关键在动力与飞控两大系统。英武智能核心产品S-ONE四代eVTOL,创新性采用涵道式动力结构——这一业内公认的“第二代飞行器动力方案”,彻底解决传统多旋翼裸桨的安全隐患。“裸桨碰到异物,会损伤机身还可能引发事故,这是普及的关键痛点。”陈源解释,涵道式结构通过外部防护形成“物理屏障”,既保护安全,又经空气动力学优化实现性能跃升:动力输出提升40%至50%,噪音降低30%以上,平衡安全、动力与舒适,适配载人、巡检等场景。
飞控系统作为飞行器的“大脑”,是与高校合作的核心方向。“北航在飞控技术深耕数十年,算法在军民用领域均成熟,为我们提供底层支撑。”陈源介绍,双方联合研发的飞控系统,可实时处理气流、障碍、路径等数据,在城市复杂低空区域实现厘米级悬停、毫秒级避障,大幅提升安全性。同时,深圳大学在结构设计、复合材料与仿真测试上的支持,让S-ONE实现轻量化与耐用性“双向突破”:机身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满足CCAR91部法规“116公斤以下超轻型”标准,抗风能力达8级、抗腐蚀能力强,能在复杂环境稳定运行,为多地域落地提供保障。
成本控制是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陈源透露,企业将汽车“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测试”理念引入,通过部件复用、集中采购、仿真替代实飞测试,缩短研发周期(半年迭代四代产品),避免“重复研发”“试错成本高”。目前,英武智能将产品启动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10。
从实验室走向多元应用场
“技术不能只停留在专利上,必须找到能落地、盈利的场景。”专访中,陈源反复强调“场景优先”。面对低空经济政策培育期、空域未完全放开的现状,团队避开“高端技术扎堆”的红海,从“轻量化、高经济性、快落地”场景切入,构建“技术-场景-现金流”闭环。
低空文旅是首个突破的“流量入口”。“老百姓对飞行的向往,是朴素的市场需求。”陈源提到,消费升级下,文旅体验从“地面”转向“空中”,但传统通航飞机每小时数万元成本、严格资质要求,让大众需求难以满足。英武智能的轻型eVTOL以“低成本、易操作、高安全”为优势,在景区、度假区提供体验服务。如洛阳英武星舱营地、成都东部新区低空经济示范中心、武汉龙阳湖飞行营地、深圳蛇口价值工厂英武低空基地等,未来游客仅需要花费几十元,就能乘飞行器低空俯瞰美景感受天空。
巡查巡检是拓展的“刚需赛道”。英武智能eVTOL“载人+2分钟换电”的专利优势,在城市管理、安防、电力巡检中凸显价值。某城市运动会安保中,其eVTOL协助排查3处隐患,“空地协同”模式获认可。
物流运输是“未来潜力赛道”,企业已提前布局。虽低空物流面临空域、末端配送难题,但英武智能已优化产品:调整载荷结构,提升载货至数百公斤;开发智能货舱,实现自动装卸与温控;联合物流企业建“调度平台”,实现多机协同与路径优化。
“政企协同”是场景落地的核心策略。英武智能主动对接成都、深圳、武汉等试点城市,参与示范项目。2025年9月,英武智能获全国首张超轻型eVTOL特许飞行证,为商业化及量产铺路。陈源认为,“跟着政策走、贴着场景干”是产业初期的最优路径。
乘低空经济东风谋长远发展
“2030年,空中汽车可能像现在新能源车一样,成为普通人的出行选择。”谈及未来,陈源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于政策利好与产业优势:中国无人机规模占全球70%以上,新能源车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eVTOL与两者产业链重叠度达80%(如电池、电机、控制系统),为低空经济提供支撑。行业预测,2027年国内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6万亿元,载人低空交通是核心增长极。
政策红利是重要催化剂。今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低空体育消费”。“政策给行业吃了‘定心丸’,明确商业化方向。”陈源表示,此前行业聚焦研发与探索,政策将吸引更多资本、企业进入,加速产业链成熟。
技术融合是未来核心竞争力。陈源认为,低空飞行器是“AI+机器人+低空交通”生态的一部分——未来,无人驾驶eVTOL、无人船、地面机器人将协同,形成“空地水”多空间服务。英武智能已跨界布局:将AI大模型引入飞控,提升自主决策能力;与机器人企业合作探索“空地协同”救援,eVTOL转运人员、投送物资,机器人搜救;参与地方空管建设,提供定位、航线规划技术,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的低空交通生态。“AI让飞行器更‘聪明’,机器人拓展边界,空管保障安全,三者结合才能释放低空经济价值。”
企业制定了清晰的“三年规划”:短期超轻型飞行器为主,具备高经济性、轻量化和快速落地的优势;中期迭代“空中出租车”,联合车企构建“低空出行平台”;长期目标是构建“研发+运营+生态”全产业链,实现低空出行惠及更多人。
“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持续迭代,让产品匹配场景,在存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陈源总结道。
在低空经济蓝海中,英武智能的实践提供了“技术筑基、场景破局、生态共赢”的样本。从童年飞行梦到推动产业落地,陈源用行动证明,梦想与技术、产业共振,就能改变世界。“低空经济不是‘空中奢侈品’,而是关乎每个人出行的变革。我们要让更多人安全的‘飞向天空’,让低空飞行器从梦想驶入现实。”随着技术、场景、政策的完善,这份“飞行梦想”,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