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 中国乘用车,特别是新能源车,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驶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乘用车累计出口364万辆,同比增幅达14.5%,单月出口量环比持续攀升,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较2024年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达41%,标志着中国乘用车出海进入“新能源”时代。
出海浪潮汹涌,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乘联会数据显示,头部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比亚迪1-8月出口量同比激增1.3倍,达到60.1万辆,持续领跑中国车企出口榜单;奇瑞、上汽等传统车企凭借成熟的海外布局,保持出口量稳健增长;小鹏、零跑等新势力车企则实现“从0到1”的突破,1-8月累计出口量分别达2.5万辆和3.1万辆,成为出海新势力中的重要力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特斯拉同期出口同比下降23%,中国车企的集体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出口格局。
从全球市场布局来看,中国乘用车在欧盟、东盟、西亚、非洲等重要市场均实现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车型的增长表现尤为亮眼。海关总署分地区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对墨西哥新能源出口量同比增长1.1倍,对西亚增长1.0倍,即便是汽车产业发达的欧盟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也实现了32%的同比增长,彰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不同市场的适配能力与竞争力。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市场之一,欧盟在2025年迎来新能源渗透率的回升拐点,为中国车企提供了重要机遇。据研究公司MarkLines数据显示,2022-2024年欧盟新能源渗透率长期在20%上下波动,而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至23%,同比增速达20%,其中纯电动(BEV)和插电混动(PHEV)渗透率分别达15%和8%,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3个和1.5个百分点。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此前欧盟新能源销量增速放缓,一方面受补贴退坡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市场供给偏少、车型定价偏高等因素相关,而2025年以来,在严苛的碳排放法规压力下,车企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带动供给端持续优化,成为渗透率提升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近五年比亚迪、小鹏等品牌在欧盟的市占率提升明显,其中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在欧盟新能源市占率已达3.7%,跻身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九名,实现了在欧美主流市场的重要突破。
东盟市场则呈现出本土与中国品牌百花齐放的格局,新能源渗透率已迎来明确拐点。
得益于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对新能源车型的购买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加之市场供给持续丰富,东盟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逆势高增长,2024年销量达22.9万辆,同比增长55%,2025年上半年更是攀升至19.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01%。不过,东盟各国渗透率表现存在明显分化,2025年上半年越南、泰国、印尼渗透率分别达37%、28%和14%,其中越南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本土品牌Vinfast多款新能源车型的上市,而中国品牌也在该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市场格局来看,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及Perodua、Proton等本土车企仍主导东盟市场,但日系品牌份额呈下降趋势,中国车企表现突出。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在东盟轻型车市场份额达5.2%,位列第七,在新能源市场更是以31%的份额领跑,广汽、奇瑞、上汽、长城等自主车企也在当地新能源市场占据前列位置。
在基数较低的拉丁美洲市场,中国乘用车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占据领先身位。从市场格局来看,美、欧、日、韩系传统车企仍主导拉美轻型车市场,但集中度较2020年之前明显下降,中国车企市占率稳步提升。在新能源细分市场,中国车企优势更为显著,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拉美新能源市场的份额从60%提升至77%,宋Plus、海豚及海豚mini成为主要增量车型,沃尔沃、长城紧随其后,形成中国品牌梯级跟进的市场格局。
尽管中国乘用车出口势头强劲,但贸易壁垒仍是不可忽视的挑战。2021年以来,加征税费、反补贴制裁等贸易政策变化多次给中国汽车出海带来阻力。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车企通过“产能出海+本地化运营”的策略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合资合作等方式弱化贸易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以燃油车为基础保障市场份额,以新能源为增量突破市场壁垒,结合不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开发车型。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比亚迪马来西亚组装工厂规划建设等动作,均体现了中国车企从“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