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 (谷青竹) 百强企业榜单作为区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与发展质量的“成绩单”,始终是观察区域经济生态的核心窗口。近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相继发布2025年企业百强系列榜单,用各地企业的成长轨迹勾勒出长三角“各扬所长、协同共进”的经济生态图景。
从整体规模来看,三省一市企业均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其中,浙江和上海的百强企业营收总额已连续3年站稳10万亿元台阶,2024年分别达到11.14万亿元和10.03万亿元。与之匹配的是两地丰富的千亿元营收企业储备——浙江共有33家企业营收突破千亿元,榜首企业阿里巴巴(9963.47亿元)距万亿门槛仅一步之遥;上海则拥有24家营收过千亿元企业,拼多多和美团首次跻身上海十强企业行列,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增长的新标杆。
江苏虽未公布百强企业总营收,但民营经济表现突出,其民企200强营收总额达7.84万亿元,同时有11家民营企业迈入千亿元阵营,恒力集团、盛虹控股等制造业龙头持续领跑。从省内区域分布来看,苏南有139家企业入围民企200强,苏中、苏北则分别有37家、24家企业上榜,其中苏北比上年增加2家、苏中新晋1家千亿元企业,清晰呈现出“苏南引领、苏中跟进、苏北追赶”的梯度发展格局。
安徽2024年营收百强总额为1.72万亿元,超千亿元营收企业有联宝电子、合肥比亚迪2家企业,营收百强中增幅超过20%的有22家,新能源汽车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成为规模增长的主要支撑,新兴工业大省的发展势头逐步显现。
从产业特色来看,四地“各有专攻”,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浙江民营经济底色浓厚,共有78家民营企业(新增2家)上榜百强,占据引领经济增长的核心主导地位。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浙江长期以来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此外,制造业依旧是浙江的经济支柱,制造业占百强企业收入总额的63.39%。
新兴产业则已成为引领上海民营百强的龙头企业,其对整体盈利增长的贡献尤为显著。在上海民营百强净利润增加额前10名企业中,新兴产业公司占据8席,是净利润增长的核心来源。在新兴产业内部,信息技术产业表现突出,贡献了新兴产业百强近七成的营收。其中,零售电商细分领域持续高速增长,头部企业凭借净利润的大幅攀升,对上海民营百强整体净利润规模起到主导性拉动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与美团首次占据上海民营百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前两名。这一变化标志着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民营龙头企业,正引领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则牢牢扎根制造业——在江苏民营企业200强中,制造业企业达129家,占比超六成。依托这一坚实基础,省内传统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产业间协同发展的效能持续增强:146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布局,143家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52家企业实现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安徽制造业支柱地位稳步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营收百强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营收总额占比达52.96%。其中,新能源汽车制造(增幅26.71%)、新材料(增幅15.46%)、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幅20.86%)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安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力赛道。具体来看,营收百强中55家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28家战新业务营收占比超50%、有24家战新业务营收占比超80%,另有26家企业的战新业务净利润占比超50%。此外,安徽企业也正积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步伐,营收百强企业中75家已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57家实现降本增效,80家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节能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