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赵恩报道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企查查”)申报上交所主板IPO已获受理,中信证券担任保荐人。企查查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普通股4,025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拟募资15亿元。

企查查官网页面
上半年营收3.7亿,毛利率90%
企查查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商业大数据的收集、清洗、挖掘、分析,产品主要面向金融、法律行业从业人员,政府公务人员及企业法务、销售、采购人员等。
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商业大数据服务行业蓝皮书》及QuestMobile数据,2023年度,在我国企业信息类的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企查查的市场份额、移动端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二,移动端应用商店下载量第一。
截至2025年6月末,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1.5亿,月活跃用户数超过8,000万。自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产品累计注册用户数分别为8,821.51万、11,548.20万、13,920.53万和15,078.92万,而各期付费用户数则分别为90.62万、102.14万、104.80万和54.83万。

来源:企查查招股书
从付费转化来看,企查查报告期内新增注册用户的付费比例约在2%,2023年以来呈提升趋势,但涨幅不高。
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实现营收3.75亿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1亿元;毛利率90.74%。企查查称,公司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规模效应,毛利率和净利率较高。毛利率水平与公司产品定价能力、采购议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高度相关,是公司业绩变动的直观指标,具有核心意义。
拟募资15亿,企查查其实不差钱
2022年至2024年,企查查营业收入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和7.08亿元,复合增长率16.8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62亿元、2.3亿元和2.98亿元,复合增长率35.42%。

来源:企查查招股书
招股书称,本次发行上市后,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原则上在每年年度股东会召开后进行一次现金分红,公司董事会可以根据公司的盈利状况及资金需求状况提议公司进行中期现金分红。原则上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应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且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应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实际上,企查查此前已多次进行现金分红,2022年分红1亿元,2023年分红2亿元,累计分红3亿元。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未进行现金分红。
关于此次募资的必要性,企查查称,从公司战略角度看,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部分项目将对公司企查查VIP、SVIP产品、数据接口、企查查专业版等产品进行产品能力提升,从而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是公司推动产品升级和业务扩张的战略选择。
同时,技术研发项目分别面向数据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研发创新,在巩固现有数据能力优势的同时,推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应用落地,从而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研发奠定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公司属于商业大数据服务企业,全球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技术和产品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更迭速度较快,公司需紧跟行业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巩固核心技术优势,结合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更迭。
“为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公司需持续加大投入商业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公司具有存量研发项目后续支出、新增研发项目投入、运营推广费用支出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各类资金需求。因此,本次融资具备必要性。”企查查称。
企查查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围绕主营业务开展,通过增加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云资源等投入,旨在提升公司C端会员类产品和B端企查查专业版、数据接口服务等产品的性能表现,并通过对数据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研发,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壁垒,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
面临合规隐忧,月内刚收罚单
作为企业征信机构和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企查查也面临一定合规隐忧。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款1万元。时任企查查征信业务部征信业务主管魏某莉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300元。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
在用户服务方面,企查查同样面临合规挑战。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10月17日,有6468条投诉中包含关键词“企查查”,其中不少投诉涉及“误触扣费”“未经授权扣费”“诱导消费”问题。
在招股书中,企查查还披露了个人信息保护风险及数据安全事故风险。
企查查称,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依法采集和处理企业信息,不可避免地可能触及企业自然人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同时,公司基于为用户提供会员类产品的目的,存在基于用户授权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形。
“尽管公司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已完善数据处理规则,剔除与企业征信关联度较低的自然人维度信息或对其进行匿名化处理;制定并执行个人信息保护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然而,鉴于数据来源复杂多样,且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仍在不断强化、细化,公司仍可能存在因未能充分识别并剔除敏感信息而引发的侵犯个人隐私、未能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风险。”招股书称。
此外,由于信息系统固有的特点,企查查经营赖以运行的基础网络、处理的数据信息可能存在软硬件缺陷、系统集成缺陷以及数据管理中潜在的薄弱环节。相关数据在采集、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遭遇黑客攻击、系统故障、其他不可预见的技术问题或不可抗力,导致数据泄露或遗失。如公司发生以上数据安全事故,可能面临声誉受损、用户索赔、监管处罚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等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