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征求意见稿,正在储能行业掀起波澜。10月16日,河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冀北电网工商业及其他用户分时电价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距离上一轮调整仅不到两年时间,政策迭代速度之快,折射出电力系统转型正在加速。
本轮调整的核心,是对峰、谷、平时段进行重新划分。其中,早高峰时段从原来全年12个月均有设置,改为仅保留6个月,其余6个月转为平段。这一变化不仅直接冲击冀北电网区域内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全国电价政策正进入高频调整期,储能行业必须警惕政策红利退坡的风险。
冀北此次政策优化,旨在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截至2023年11月底,冀北电网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4509万千瓦,占比高达73.6%,运行特性已与传统电网显著不同。系统最大压力点,已从“用电最高负荷时刻”转向“净负荷高峰时刻”,也就是用户负荷减去风光等波动性电源出力之后的阶段。
冀北电网面临典型的“鸭型曲线”矛盾:午间光伏大发而用电负荷反低,早晚用电高峰时光伏却无力支撑。为此,2024年政策就已在春秋与冬季午间设置2小时谷段,并将峰谷电价浮动比例提升至70%,尖峰电价在此基础上再上浮20%。而这一次,则进一步将早高峰时段压缩至半年,更精准地响应不同季节的负荷特性变化。
冀北不是孤例。2025年以来,江苏、贵州、四川、浙江等多地也陆续出台分时电价新政。例如江苏将计价基础改为“用户购电价”,峰谷价差从0.85元/千瓦时收窄至0.65元/千瓦时,并增设午间谷段;浙江则直接取消早高峰、推迟晚高峰、延长尖峰时段。这些调整共同指向一个趋势:随着光伏渗透率不断提升,白天的高电价时段正被“削峰填谷”,传统依赖峰谷价差的储能收益模型亟待重构。
尤其在甘肃、新疆等新能源高占比地区,午间光伏大发导致电力过剩,不得不设置午间低谷电价以促进消纳。这也意味着,储能项目若继续沿用“两充两放”策略,收益将大幅缩水。
有行业人士预测,这一轮政策变动可能导致高达80%的工商业储能投资方面临出局风险——未能预留足够收益安全垫的项目,很可能因无法偿还融资而陷入困境,堪比2018年光伏“531新政”的行业洗牌效应。投资者亟需更谨慎地构建收益模型,减少对政策红利的依赖,警惕现金流断裂风险。
除此之外,储能行业还面临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痛点。根据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工商业配储日均运行约14.25小时,年充放电次数约317次,而新能源配储日均仅运行2.18小时,年充放电仅104次。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晋宾指出,调度机制不完善、价格机制未健全是主要原因。例如新能源配储不能由电网直接充电,放电却要按新能源电量计算,一充一发之间存在效率损失,严重影响业主积极性。此外,部分独立储能电站还存在充放电价格倒挂、安全运维等挑战。
面对行业困境,国家层面正在加快政策响应。省级电力现货市场预计在2025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更合理的峰谷价差;辅助服务市场也在不断丰富,探索爬坡、备用等新品种,以体现储能灵活调节的价值。
另外,《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8亿千瓦,并推动容量电价机制落地,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唯有通过机制突破与市场建设双向发力,储能才能真正从“政策依赖”走向“价值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