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0月17日讯 10月16日,海西新药(02637.HK)公告,根据招股章程,载有最终发售价、国际配售认购意向水平、香港公开发售申请情况及香港发售股份分配基准相关资料的公告,须于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上午8:00前刊发。
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该公告的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将会顺延。董事会将在切实可行情况下尽快向市场提供最新资料。
“配发结果公告”是公司在港股IPO招股结束后必须发布的一份关键文件。它会详细公布本次发行的最终情况。有市场传言,此次时间表顺延或与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投资者撤销新股申购有关。
此次是其年内第二次冲击港股上市。今年1月首次递表后,因招股书6个月有效期届满未能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海西新药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制药公司,从其目前的营收状况看,其主要依赖仿制药产品。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的营收来源最主要产品包括安必力(枸橼酸莫沙必利片),2024年该产品营收占总营收的31.6%;以及海慧通(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2024年该产品营收占总营收的40.6%。上述两款产品总体占全年营收的比例在70%以上。
2020年6月,该公司首款仿制药安必力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该产品于2021年入选第四批国家VBP(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计划,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公司的营收主力。
海慧通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胆固醇血症,2024年,以1.87亿元的销售额在中国以59.3%的市场份额在其产品类别中排名第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仿制药行业的政策依赖性极强,尤其是价格层面受政策调控的影响显著。无论是国家集采的中标价谈判,还是省级联盟采购的价格联动,均以降价为核心导向。2022年其平均价格尚为3.54元,2023年因纳入第八批国家集采,价格直接跌至2.19元,且后续两年始终维持这一低价水平,未能实现回升。
目前,海西新药有14款仿制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覆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炎症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其中有4款产品进入了国家集采,分别是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和赛西福。
值得注意的是,海慧通和瑞安妥的集采合约将于2025年底到期,安必力合约将于2026年中到期。若未能续约或中标价大幅下滑,将对公司营收造成较大压力。
海西新药也在建立创新药管线,已建立拥有4款在研创新药的管线。
以相对领先的靶向CSF-1R/DDR1/VEGFR2的多机制免疫调节剂C019199为例,这是海西新药最核心的创新药产品,是一种靶向的多机制免疫调节剂,适应症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腱鞘巨细胞瘤等。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骨肉瘤的突破性疗法,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疗空白。该产品已于2020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IND批准,目前已进入Ib/II期临床试验阶段。
不过,全球有多家公司正在开发针对实体瘤的CSF-1R/DDR1/VEGFR2抑制剂。针对骨肉瘤这一适应症,全球就有10余款在研创新药管线,而海西新药的进度并无明显优势。
海西新药招股书中明确提示,若2025年下半年未能完成港股IPO或引入战略投资者,C019199的Ⅲ期临床可能因资金不足而延迟。公司已与华兴资本、中金公司等机构启动Pre-IPO轮融资,但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5年8月6日)尚未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