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驰骋深蓝,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再到中国空间站“天宫”开启太空探索新篇……近年来,我国在海陆空领域接连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些闪耀着创新光芒的成就,不仅彰显了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更印证了创新已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不仅如此,从基础研究的源头突破到产业升级的深度变革,从体制机制的持续破题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崛起,创新在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四五”以来,中国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顶层设计、产业赋能、市场激活等维度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
顶层设计绘就新蓝图筑牢创新发展“四梁八柱”
“十四五”期间,我国以科学顶层设计绘制创新发展蓝图,构建起“全域协同、重点突破”的创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在战略布局上,《纲要》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规划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崛起,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已累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为核心,聚焦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通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夯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硬实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政策,为5年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解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这为创新活力的释放扫清了制度障碍。”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将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成果转化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完成人实施”模式,将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大比例赋予成果完成人(即科研团队或个人),并通过制度化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激励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将技术转让给企业,从而实现成果快速产业化。该团队相关人员介绍,该模式由“赋权+完成人实施”两大要素构成,形成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完成人+教师自主实施创业+高校未来收益保证”的新路径,突破了传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加速突破。比如,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
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创新成果得以检验、迭代、推广的重要土壤。近年来,我国以创新激活市场活力,形成“市场依托创新、创新激发市场”的良性发展格局。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6.8%和32.5%。这组数据体现了市场对创新领域投入的持续加大,也反映出企业对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
从全球视野看,我国创新竞争力显著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已从2020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从经济结构看,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01%。从市场主体看,创新型企业发展梯队持续壮大。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创新—市场—产业”之间的高效循环与良性互动,不仅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更让中国经济在全球变局中始终保持韧性与活力。
从实验室的微观突破到产业界的宏观升级,5年来的创新实践,不仅筑牢了科技强国的根基,更重塑了经济发展的逻辑。面向未来,持续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创新生态建设、加速成果转化,中国将以更强劲的创新动能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