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在这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如同强劲引擎,正驱动产业升级加速向前。
“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了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并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披露的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如同一簇强劲的火种,正从传统制造车间到未来产业实验室,从国家级产业集群到县域经济单元,全方位点燃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纵深迈进。
创新实践:从数字化转型到高端化突破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更扎根于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中。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广东服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在2025中国(广州)跨境电商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2025跨交会”)媒体通气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吴炳祥介绍称,今年1—6月,广州市跨境电商进出口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43%。在这一过程中,希音(SHEIN)通过实施“供应商赋能计划”,积极探索柔性供应链模式,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链主企业,希音将覆盖全流程的170余项数字化工具免费向供应商开放,两年累计交付6000余件,工序效率平均提升80%,已带动数百家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
此外,自2022年起至2024年年底,希音还陆续落地开展了包括“清洁始于设计”“供应商能效领航者”等普适性或定制化的节能减排项目,有效降低了供应商工厂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助力供应商实现绿色化升级。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质量和效率双重革新。希音带动大批传统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案例,仅是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优秀案例。这些企业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面跃升。
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其互联工厂体系的建设上,实现了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据悉,海尔青岛冰箱互联工厂作为海尔冰箱国际化制造基地,打造新一代冰箱智能制造模式。在生产作业环节,工厂打造全模块物联混流柔性制造模式;在运营管理环节,创新实现“三全三新”大规模定制模式。“三全”即全产业链、全场景、全生态;“三新”即新模式、新技术、新能源,订单响应仅需30秒。基于技术、效率与模式的多重突破,该工厂已打造成全要素数字化高效运营的高端冰箱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同时形成了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方案,带动16家工厂改造,成为行业转型标杆。
来自东南沿海的厦门扬森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森数控”),以其在“工业母机”这一关键领域的坚实突破,诠释了从跟跑到并跑的“高端化”跃迁。数控系统作为机床的“大脑”,长期是我国中高端机床领域的技术瓶颈,过去严重依赖进口。扬森数控通过深耕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与制造,三年来产值从4.6亿元增至10.5 亿元,成为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领域的“隐形冠军”。目前,其产品已能稳定支持五轴联动等精密加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3C电子、新能源车等重要领域。
创新成效: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提升
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新实践,汇聚成推动产业升级的磅礴力量,在更大范围内结出丰硕成果。
阴和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二是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是筑牢未来产业成长根基。我国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科技创新正在深刻重塑中国产业的发展路径,推动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迈进,众多领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不过,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目前,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过程也面临一些瓶颈与难题:在技术层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导致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利润空间有限;在人才方面,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影响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在资金方面,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问题,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此外,企业创新生态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创新链与产业链存在脱节现象。
为此,袁帅建议,未来企业可以从多方面寻求突破:加强自主研发,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