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从标准制定到产品落地……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快速发展。在长三角,多座城市依托政策支持、技术积累与产业生态优势,正加速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发力标准化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地基”
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超9700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55万亿元。然而,在安全规范、人机交互、场景应用等方面,仍缺乏统一标准。对此,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日,“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成立,标志着江苏在具身智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标准化工作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该委员会由75名委员组成,秘书处由苏州大学、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及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联合承担,日常管理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省工信厅提供业务指导。其核心职责是与全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2)、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1)对接,制定覆盖安全规范、人机交互、场景应用等领域的统一标准。
如果说江苏聚焦于“标准筑基”,上海则以“创新破局”为关键词,通过数据平台建设、模型迭代与场景化落地,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迈向规模化应用。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将发展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上海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当前,全国超过一半的机器人正从位于普陀区武宁路上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毕业”上岗。
为破解“数据孤岛、标准缺失、治理缺失”等行业共性难题,近日,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手19家产学研机构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大规模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浦江X”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 DOME)正式发布。
穹顶 DOME以行业标准为基石,构建了统一的数据规范与认证体系,将全面支撑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典型具身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验证走向产业落地。
平台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山东等地通过分布式采集接入的方式,构建了覆盖家政、教育、工业、服务等10个重点行业、50+典型任务的标准化数据分布体系,形成百万级多模态数据集,具备高通用性、安全性与可验证性,显著提升了具身智能数据的规模化可复用水平。
“平台还融合机器人不同任务所需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号,帮助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精准感知与决策。”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例如,在家政场景中,机器人可通过数据集学习如何安全操作厨房电器;在工业场景中,则能快速适应产线节拍变化。
“江苏通过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标准制定的源头入手,为产业发展搭建了规范的框架,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相关行业专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则在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方面发力,通过打造标准化数据集平台,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企业的产品创新不断突破,推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落地。
模型迭代,加速产业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上海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
随着今年具身人形XMAN系列的发布,擎朗智能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服务行业VLA模型KOM2.0,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慢系统(K-Mind)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环境感知与任务规划,快系统(K-Act)通过真机数据训练生成精细动作。“快—慢双系统”可以异步协同运行,实现高层任务规划的可靠性和低层运动执行的高效性。
结合部分真机数据,擎朗构建了服务场景数据集K-Infinity(KEENON Infinity Dataset),该数据集具备极强的真实性、多样性和业务相关性,为模型鲁棒性与泛化能力提供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擎朗推出岗位化垂域模型KEENON ProS,覆盖了餐饮、酒店、医疗、零售等多个场景,包括收银、收餐员、前台等不同岗位的深度专业化模型,实现“岗位化”的快速落地。
相关负责人表示,KOM模型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架构的升级,更是对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所见即所知,所知即所行”能力的重要推进。
上海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该产品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与力矩传感器,支持多模态语音交互,可快速学习产线任务。目前,精灵G2已获数亿元订单,并已开启首批商用交付。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业场景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中许多岗位正面临用工量、人员稳定性较差等现实挑战,而这些挑战恰恰为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提供了重要机遇。
“G2的目标是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创造性工作。”姚卯青表示,G2配置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续航方面,精灵G2可自主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拥有双电池热插拔换电能力,满足24小时工厂产线节拍。
不过,上述专家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成本的降低、市场接受度的提高等。未来,各地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表示,具身智能产业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尤其上海在政策和园区布局方面起步较早,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已谋划相关规划。此外,该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备,数据积累丰富,技术与人才资源高度集聚,依托上海、杭州、南通等地的科研实力和产业链配套,已形成较完善的创新生态。
但何建华也提醒,具身智能产业还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风险。地方政府后续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