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旅游、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不断上新,低空经济正成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赛道。然而,“飞起来”的前提是“管得住、保安全”。
“不是先发展再谈安全,而是安全能力要走在发展前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赛宝低空通航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方植彬表示。在此背景下,电子五所定位低空安全集成服务商,于不久前正式发布赛宝低空安全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安全评估、中试验证、设施部署、持续提升”全流程闭环安全体系,为低空经济安全发展划出“防护线”。

五大服务织密“安全网”
不论是深圳福田口岸的无人机外卖,还是广州增城的无人机自动巡检农田,如今,无人机与大众的距离正越走越近,低空经济的“应用版图”正快速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低空环境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操作、机器飞、环境变、管理跟”的多环节叠加,容易出现看不见飞行器、叫不应操控员、管不住违规飞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场景不断涌现,比如大型无人机表演、城市空中物流等,若缺乏统一规则和安全验证,小风险可能串联成大隐患。
如何让低空安全从“口号”变成“可操作”?电子五所此次发布的赛宝低空安全体系,核心是构建“事前防、事中控、事后改”的全流程的闭环,覆盖从规则制定到实际运行的全链条,让低空治理从“出问题再应对”转向“提前找风险”,比如提前评估飞行器安全标准、验证技术设备可靠性,从源头降低事故概率。
多地发展低空经济时,曾面临“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牵头、管理标准是什么”的困惑。电子五所的实践中,不仅梳理出政府、企业、运营方的安全职责,还明确航空器从研发、生产到运行、维护的全周期要求。企业生产无人机,要符合哪些安全标准?运营低空旅游项目,应急方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相当于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画好‘路线图’,让大家有章可循,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方植彬说。
在应用中,低空活动也需要“风险筛查”。方植彬介绍,电子五所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针对不同主体提供定制化评估,帮地方政府看管理机制完不完善,给无人机企业查产品标准是否符合,给运营方找飞行流程有没有漏洞。
技术靠不靠谱,得在实际场景中测。在广州增城朱村测试基地,电子五所通过无人机飞行,验证5GA基站、雷达等设备的性能。通信会不会断?轨迹能不能精准监控?复杂航线中有没有信号干扰?前不久的一次测试中,团队提前排查出通信中断隐患,为后续无人机的安全运行“踩好点”。
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不一样,设施部署也得“量身定制”。无人机表演就要求配置能“看得清”的监测设备;而应急救援场景中,则要升级管理平台,实时跟踪飞行器轨迹,一旦出现“越界飞行”,立即自动告警。“目标就是让每个场景都能‘看得见、管得住’。”方植彬解释道。
目前,电子五所已建立起“评估—验证—改进”的闭环机制,定期复盘已落地项目,根据新情况优化方案——比如针对新型无人机的飞行特性,升级监测设备参数;针对低空交通流量增加,调整空域管理算法,避免“一套方案用到底”的滞后问题。
多地实践已见成效
目前,电子五所的解决方案已在多地落地,从规则制定到实际管控,逐步打通低空安全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从省级层面,电子五所承担低空安全监管保障体系研究,梳理出“任务—权责—能力—技术”清单,明确从省级到地市的治理路径。企业要开展低空物流需要具备哪些安全能力,部门之间如何协同监管,都能在清单中找到答案,大幅提升政策落地效率。
在广州增城朱村测试基地,通导监气等基础设施已完成部署,初步实现低空“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飞行器轨迹能实时显示,与操控员的通信稳定,发现违规飞行能及时告警。这些数据还能为地方提供设备选型、网络规划的参考,让安全管控真正建在一线。
在安徽合肥,电子五所还探索“先证后用”的模式——通过标准化测试,确保低空智能网联设备符合国家标准,为当地低空经济试点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提炼出可复用的标准,为其他地区提供“技术指南+实施路径”。
依托低空安全集成服务商定位,该所未来将通过三大能力在低空安全领域快速推进布局。
首先是“体系化方法”。五大服务不是孤立的,而是“顶层设计定方向、评估验证给依据、设施部署抓落地、持续提升保长效”的有机整体,既能衔接国家政策,又能打通地方和企业的执行链条。
其次是“专业硬实力”。团队覆盖航空器设计、空域管理、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并配备低空安全管理系统、气象测试仪器等先进设备,能从技术研发到落地应用提供全链条支持,避免因技术断层留下安全漏洞。
最后是“全国性布局”。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1+3+N”中试验证布局外,电子五所还在长三角、成渝等地拓展基地。相比地方测试资源有限的情况,全国性布局则能快速响应不同区域的需求,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低空安全不是一次性攻坚,而是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长期课题。”方植彬表示,随着eVTOL载人飞行、城市空中物流等新场景出现,“人—机—环—管”的关系会更复杂,高密度空域管控、跨区域协同等新挑战也会接踵而至。未来,电子五所计划继续发挥“全国布局+技术闭环”的优势,针对新场景优化方案;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一起发力,在标准共建、数据共享、风险共治上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