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9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96万亿元。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单月的住户存款首次增长超过2万亿元。在资本市场持续回暖与理财收益下行的双重背景下,这一“逆势”增长引发市场对居民资金配置偏好的广泛关注。
业内分析指出,9月存款激增既是银行季末揽储的传统表现,也折射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居民风险偏好的微妙变化。而随着季末效应消退,后续资金流向将更多取决于资本市场走势与理财产品创新力度,金融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资金再配置。
季末考核叠加收益分化
对于9月住户存款大增的原因,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三季度末存款数据看,住户存款“逆势”增加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与银行季末存款考核有关。由于存款考核的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会对理财产品的期限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财资金和存款资金的衔接。同时,商业银行的存款营销也在持续发力。二是从根本上看,虽然存在由于理财资金收益率波动、权益市场内行情波动带来的存款搬家,但这种存款搬家是局部的,居民的风险偏好整体上可能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与9月末住户存款数据环比大增相对应的,是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的季末回落。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8月末减少1284.71亿元,降至30.82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资金始终在银行系统,只不过按照统计口径,会体现在不同的科目中。居民取出存款,购买理财产品或者股票,会体现为非银存款增加,储蓄存款减少。”杨海平说。
面对存款市场的季节性波动,杨海平建议,商业银行要让资金体现为储蓄存款或者企业存款,在反内卷的背景下,要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特别要全面优化服务,重点是利用金融科技升级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并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全方位提升服务体验。
资金搬家能否延续?
回顾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存款走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8月份数据,人民币住户存款8月增加1100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100亿元;7月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存款8月增加1.18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300亿元;7月大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非银存款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中金公司研报称,住户存款少增可能与部分长期限定期存款到期后并未续存,在资本市场活跃的环境下进入股市有关。
那么后续住户存款是否还有减少趋势?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存款方面,高基数效应消退后M1同比仍维持较高增速,反映企业资金活化与盈利修复持续推进,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资金循环效率提升,“存款定期化”问题得到阶段性缓解。非银存款规模显著压缩,或与季末理财等资管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有关,属于正常季节性变化,预计10月理财规模将再度扩张,“存款搬家”现象仍将延续。
从长期看,资金在存款、理财与股市间的动态平衡将成为常态。杨海平分析称,目前权益市场有望演绎慢牛行情,银行理财公司等也在积极创新产品。因而,后续存款搬家还要上演。但从长期看,资金的流动是动态的,会随着投资者对存款、理财产品、股市等的看法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