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期,青年人才已经成为首都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10月17日,北京市在202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青创十条”)。
“青创十条”是对今年4月以来北京市在海淀区、昌平区、经开区三个试点区及其他相关探索区建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经验的系统提炼和全市推广,标志着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其中,为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回应创业空间、资金支持等青年创业者的核心关切,“青创十条”从多方面布局,全力激发青年人才创业活力,助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
助力起跑:提供“陪伴式”成长服务
办公场所租金高昂、专业指导匮乏,是许多青年创业者起步时面临的现实挑战。一项针对青年创业者的问卷调查显示,52.2%的青年人才认为办公场所租金等成本较高,53.6%的人才在创业初期都迫切希望得到从技术验证到市场运营的全流程专业指导。直面这些痛点,北京精准施策,一套服务青年创业的“组合拳”应声而出。
盘活资源,为梦想“减负”。北京大力盘活科技园区、商务楼宇等现有资源,免费或低价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提供30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为初创企业送上“定心丸”。各区迅速响应,亮点纷呈:海淀区为符合条件的近百家青年科技企业配置AI北纬社区、中关村温泉科技园等10万平方米免费产业空间;丰台区打造“青创苗圃”,提供约1.8万平方米优惠创业空间,300多个免租、减租工位,用“真金白银”免除创业后顾之忧。
陪伴成长,为梦想“增能”。北京市支持双创示范基地、标杆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提供“陪伴式”成长服务,在创业指导、项目孵化、市场推广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提供支持,升级打造成本更低、要素更全、更加专业、更加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经开区已认定9家区级科技孵化器,服务10余位创业者;海淀区组建了一支市场化专业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精准创业服务。
“创业管家服务对我们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太重要了。”共绩科技CEO付智深有感触,公司在办理某些资质认证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联系相关部门,“如果有人能帮我们‘敲门’,对年轻团队是极大的帮助。”
耐心资本:做青年人的“创业合伙人”
融资难、融资贵、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青年人才在创业路上常常遇到的“资金烦恼”。调研显示,62.1%的青年人才认为创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为此,北京市多措并举构建“耐心资本”金融体系,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政策“松绑”,引导资本向远看。北京市制定实施金融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长期耐心资本”属性,不以单个项目盈亏作为评价依据,为投资基金的考核“松绑”,真正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逐步改变资本追逐短期收益现状,为研发周期长、成长潜力大的企业营造更加宽容、更有温度的成长环境。
资金“护航”,构建金融全链条。北京市鼓励各区设立总规模300亿元左右的青年人才发展基金,并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包含“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人才险”等产品在内的一揽子金融产品,构建覆盖企业初创发展的金融服务链。同时,市级银企对接系统让青年创业者“找得到资金、用得上服务”。
阿丘科技创始人兼CEO黄耀表示,“海淀区最高5000万元科技人才贷和百亿元科技成长基金,对轻资产科技初创企业来说就是及时雨。”作为2022年“海英计划”创业领军人才,他认为这些金融支持政策能有效化解团队前期研发的“资金焦虑”。
这套金融支持体系,正从追求短期回报的“催熟剂”转变为滋养创新的“营养源”,耐心陪伴优秀的创业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破圈舞台:打造展示与培育体系
在竞争激烈的创业环境中,缺乏展示舞台与实践机会使得优秀项目和青年人才难以进入公众和资本的视野。北京市精心打造展示与培育体系,让青年力量闪亮“破圈”。
以赛促创,搭建梦想起跳板。北京市在HICOOL、“创业北京”等品牌赛事专门开辟青年人才专属赛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公平竞技和资源对接的舞台。通过实施“世界青年人才赋能计划”,举办“海外英才北京行”系列活动,吸引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来京参观交流和实习实践,推动北京逐步成为国际青年创新创业的“引力场”。各区主动作为,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各区也积极行动,如房山区打造良乡大学城“科创荟”、京津冀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形成“以赛促创”的浓厚氛围。
产教融合,打造实战练兵场。北京市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一批产教融合基地,举办青年人才创业训练营,让青年人才在实际环境中“真刀真枪”历练成长。今年,海淀区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近40名博士生赴字节跳动、快手、智谱华章等单位开展为期六周的实践锻炼;位于经开区的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建筑面积达10.5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有104名教职工及201名学生入驻,构建起特色产教融合新模式。
活力生态:让创新在交流与融合中蓬勃生长
青年人才渴望的不仅是工作空间,更是高品质的创业环境和开放交流的社群。北京市聚焦“场景共建、社群共生、生态共融”,着力建设活力街区和潮流空间,让创新在交流与融合中蓬勃生长。
活力街区,激发灵感碰撞。北京市重点围绕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青年人才聚集地,集中布局一批学术咖啡厅、学术酒吧等新型交流空间,并推动建设“职住平衡、功能复合、活力多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街区,真正做到“创业不远行、生活有温度”。比较典型的像北京的五道口,既是在京高校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融合学术氛围、商业活力和多元文化的独特街区,不仅承载着百年名校的厚重底蕴,还具备着国际化的年轻活力。
再例如,丰台区打造“京雄轨道上的青年创业基地”——北京10号线“青创村”,联动地铁10号线周边中关村、国贸等青年创新创业聚集地,打造极具市场活力的“草根”创业者“村落”,已有300余家文创和新科技企业入驻,成为充满活力的“青年创客聚集地”。此外,海淀区即将焕新升级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石景山区打造的“景贤小镇”等场所,也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思想碰撞的舞台。
社群赋能,构筑创业微生态。依托潮流文化新地标和新场景等,“一区一品”打造30个左右青年人才会客厅,免费支持开展青年沙龙、项目路演、技术分享与跨界对话等活动。这些会客厅不仅是资源对接的枢纽,更是思想自由碰撞、催生无限可能的摇篮,进而构建起青年创业的“微生态”。